關於中國 馬克龍說了句明白話

中國不應成爲北約優先事項。”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10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北約需要明確其戰略重點,中國不是首要目標。

報道截圖

馬克龍認爲,北約需要制定一項關於俄羅斯的戰略,以應對俄羅斯可能發動的入侵、網絡攻擊等行爲。

而對於美國大力推行的“印太戰略”,馬克龍也不感冒。他指出,法國在印太地區防務問題上的做法,是不與任何人聯合。他希望歐洲保持戰略自主,既不成爲中國的“附庸”,也不要亦步亦趨跟隨美國。

馬克龍 資料圖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5月底曾有報道披露,北約將推出一項耗資200億美元的計劃,該計劃將讓北約在面對軍事威脅氣候變化和中國崛起等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不過,該計劃遭到法國的堅決反對,法國擔心此舉可能會破壞其國防優先事項。

G7峰會、北約峰會召開在即,馬克龍的表態無疑是給美國潑了盆冷水。美國總統拜登9日啓程赴歐前對媒體表示,此行目標是“強化聯盟,向俄羅斯和中國表明,歐洲和美國關係緊密”。

9日,拜登啓程赴歐

但很多西方媒體和專家認爲,美歐關係難以回到過去。

美國Axios網站指出,德國和法國並不希望與美國聯合“遏制中俄”。

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希望加強歐洲與中國的貿易聯繫,她一直力挺中歐投資協定。默克爾還決心完成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無論美國如何施壓,都不會退縮。

而馬克龍早在今年2月就明確表態,“歐盟不應該聯合美國對付中國”。他認爲,即使歐盟因爲共同的價值觀與美國走得更近,也不應以對付中國爲目的與美國聯合,這極有可能引發衝突,也會削弱與中國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合作

“美歐已經回不到過去”——德國《焦點》週刊8日評論稱,拜登希望開啓新的跨大西洋關係,但是美國已經發生變化,歐洲也希望獲得更多“戰略自主”。

相關報道: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王濤】“中歐投資協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贏的協定,不是誰對誰的恩賜。中方始終抱有誠意促進雙方合作,希望歐方與我們相向而行,少一些情緒宣泄,多一些理性思考,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正確決定。”針對歐洲議會20日通過有關凍結批准中歐投資協定的動議,並聲稱將中國撤銷對歐方制裁作爲批准有關協定的前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予以批駁。歐洲議會的做法引發各方廣泛關注。德國總理默克爾20日呼籲歐洲要保持與中國對話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21日報道,默克爾週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她可以繼續爲自2013年起就開始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的“每個字”擔保。如果該協定能夠生效,歐洲公司在中國的市場準入將得到改善,氣候保護和勞工標準也將得到解決。但她同時承認,“北京的制裁”使歐洲議會批准該協定更加困難。《慕尼黑水星報》稱,默克爾在採訪中還談及與中國的關係仍然緊張,諸如人權之類的問題必須“始終進行協商”,此外(與中方)在某些問題上也存在“非常不同的意見”。默克爾說:“這是我們一直在談論的問題,但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國家。如果不進行對話,是行不通的。情況是‘複雜的’,但出於國際外交的原因,即使在這樣的時期,也必須彼此對話。”她還說,德國與中國在經濟上有着極其緊密的聯繫,歐盟和G7還將討論對中國的共同立場。

過去幾個月,歐盟基於謊言和虛假信息,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爲藉口對中國有關個人和實體實施單邊制裁。隨後,中國對歐方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針對歐方就中方採取制裁措施所產生的所謂不滿,趙立堅21日表示,中方對歐盟有關機構和人員實施制裁,是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對歐方搞制裁對抗作出的必要、正當迴應。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21日表示,中歐投資協定是一項互惠互利的協定,歐洲議會的做法不符合雙方共同利益。

一些歐洲國家的媒體對歐洲議會作出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決定感到可惜。德國《商報》21日稱,經過大約七年的談判,歐盟和中國在去年12月原則上達成了有關協定。計劃中的協定旨在從根本上重組歐盟與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中國之間的關係。歐洲公司可以藉此更容易、公平地在中國進行投資,從而更好地進入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奧地利ORF電視臺指出,協定有利於實現更可持續發展。凍結協定,可能讓美國等地區的國際企業比歐洲企業在中國更具政策優勢。

歐洲議會不理性的做法無礙歐洲企業對中國的看好。20日,德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宣佈,在中國投資成立電池材料合資企業。德國《經濟週刊》21日稱,中國電池材料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德國電視一臺20日稱,中國取代美國成爲德國機械製造業第一大出口市場。據德國《明鏡》週刊報道,比利時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21日公佈的一項研究稱,2019年至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超過23%,而美國將增長近8%。相比之下,歐洲經濟在同一時期的增速可能只有一半,歐洲越來越依賴中美。

另據參考消息,德國聯盟黨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沒有協議,中國仍會活得很好”。

歐洲議會全會20日通過的一份決議稱,在中方解除對歐洲議會議員等實施的反制裁前,將“凍結”關於批准中歐投資協定的有關討論。

但是非曲直究竟如何,做出上述選擇的歐洲議員,真的判斷清楚了嗎?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歐方無理制裁導致當前中歐關係出現困難,這是中方不願看到的,責任不在中方,希望歐方認真反思

趙立堅進一步強調,中歐投資協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贏的協定,不是誰對誰的恩賜。中方始終抱有誠意促進雙方合作,希望歐方同我們相向而行,少一些情緒宣泄,多一些理性思考,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正確決定。

中歐投資協定是雙方經過七年艱苦磋商談判共同孕育出的成果,來之不易。事實上,多名歐洲政要對其表達了高度期待和支持。

據英國《衛報》20日報道,在“凍結”消息公佈後,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梅爾仍對中歐投資協議予以支持。他說,中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全球經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我們希望與中國達成符合雙方利益的結果。”

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均對該協議表示支持。

默克爾曾強調,協定雖然在審批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是一項重要的承諾,中歐雙方將因此互利互惠。默克爾此前還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和其他全球性問題時,如果選擇“拋開中國或與中國對着幹”,就不可能解決問題。

一直以來,中歐商學界人士也都看好雙方投資合作前景。芬蘭阿爾託大學商學院教授卡爾·費說,中歐投資協定將令雙方受益,這樣的協定發出了遠離保護主義、支持自由貿易的信號。研究歐盟政策的獨立時評莎達·伊斯蘭則說,在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逆風下,中歐投資協定將爲歐洲和中國投資者帶來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那麼,歐洲議會爲何在當下突然“翻臉”?美國《華盛頓郵報》透露,歐盟和美國最高貿易官員正在強化中歐間的一些關鍵分歧,並把中國視爲“對手”。

分析稱,歐洲選擇在經濟政策上和政治傾向上都追隨美國,針對中國,然而,歐洲自身才是會受到實際損害的那一方。

據《南華早報》20日報道,“歐洲在出口上高度依賴中國。”報道援引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爲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達到7090億美元,而歐盟和美國的貿易總額爲6710億美元。

此外,與一些宣稱“中國威脅論”的歐美政客的論調不同,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指出,事實上,“許多歐洲人認爲,甚至間接地(認爲),不存在來自中國的威脅。”

當下,對於中歐投資協定的前景,有分析稱,歐美政界都承認,中歐只要實質經濟關係持續加強,早一年或晚一年通過投資協議,影響不會太大。正如德國聯盟黨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呂特根指出,沒有協議,中國仍會“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