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臺灣的過剩資金知多少?
現時臺灣的國外淨資產(國外資產減去負債)超過1兆美元,全球排名第五;其中除了央行的外匯存底,包含了家庭、企業與金融機構保有的國外資產。近幾年由於新臺幣相對美元升值,企業與壽險業者蒙受了相當大的匯兌損失,故而引起各方之關切。
臺灣的資金外流是一長期現象。自1987年大幅放寬外匯管制,容許資金跨境流動以來,國人(包括家庭與企業)的對外證券投資(包括股權與債權證券投資)即呈現快速成長趨勢。2007年主管機關放寬壽險業資金對外投資比例上限,國內資金外流更是猛增;自2014年起對外證券投資金額每年都超過550億美元,近三年且都超過800億。
對此資金長期大量外流現象,不少國人習以「資金失血」表示不捨,或予負面解讀,但它至少發揮了三項正面的功能,包括紓解國內的資金過剩現象、緩和新臺幣升值壓力,以及賺取較高的資本報酬率、提高國民所得。
臺灣之所以會有如此大量資金對外證券投資,無可否認必定與臺灣的國內資金相當充沛,但國內又欠缺適當的投資機會、資金運用去路與投資理財工具,或是國內的資金運用報酬率低於國外有關。或換言之,國內資金過剩與報酬率偏低乃是主因之一。本文旨在討論臺灣的資金過剩狀況。以下由最常被提出討論的「銀行爛頭寸」談起。
央行有誤導低估
爛頭寸金額之嫌
對於外界習於將銀行存款與放款的差額稱爲「爛頭寸」,央行特於2018年11月27日發佈新聞稿予以澄清。央行指出銀行所收到的存款資金,除了主要用於放款之外,必須保有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及購買易於變現的高品質流動資產充作法定流動準備金。此外,銀行可將剩餘資金用於購買「具一定收益率」的金融資產,也可能爲了「因應不確定因素」而保有不具收益性的超額準備。扣除掉這些用途,剩下的才能稱爲銀行爛頭寸。該澄清稿進一步以2018年9月之資料爲例,指出38.36兆元的存款,在扣除放款、法定用途,以及具收益性的金融資產投資之後,最後只剩下0.01兆的零收益率超額準備。
依此澄清稿,吾人若是將具有收益率的金融投資皆排除於爛頭寸之外,且將0.01兆的超額準備,都解釋爲是銀行爲了「因應不確定因素」而保有,則銀行即全無爛頭寸可言。在澄清稿中,央行雖然並沒有明白這麼寫,但的確很容易給國人這種誤解,以爲當月銀行的存款資金都已有了妥適的配置,並無任何爛頭寸存在。
銀行爛頭寸應將低收益的
非意願性資金運用計入
央行在澄清稿中並未作任何嘗試,去估算2018年9月的爛頭寸金額,主要是因爲估算不易,且難免主觀。除了超額準備難以判定它的確是爲了因應不確定因素之需而保有,還是銀行已全無資金運用去路,而不得不讓它成爲在金庫中的爛頭寸;更關鍵的是:從銀行所購進的具收益率金融資產中,用以區分出「具一定收益率」的正常、自願性資金運用,以及「不具一定收益率」的爛頭寸之所謂「一定」收益率,吾人實在難以清楚界定。直覺上言,銀行將本求利,應「只願意」購進收益率高於資金成本率的金融資產,故可將資金成本率作爲「一定」收益率之基準。然而,銀行的資金來源多端,其成本率各異;而且銀行在欠缺收益率高於資金成本率的金融資產可以買進時,基於「少虧爲盈」的考慮,與其將資金閒置,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購入收益率低於資金成本率的金融資產。因此,除了因應不確定因素而保有之外的不具收益性超額準備,也應將不符資金成本率的低收益率、非意願性資金運用計入銀行的爛頭寸中。
准此,以2018年12月底爲例,銀行的存款爲43.2兆,超額準備雖然只有0.05兆,但超額流動準備高達8.08兆。在流動準備率中包含利率低微的央行定期存單5.91兆,以及銀行互拆借差、國庫券、可轉讓定期存單與商業本票合計1.37兆;另外,還有轉存央行的一年期以下存款1.35兆。假設這些項目中的五成(八成)屬於銀行的低收益、非意願性資金用途,也就是爛頭寸,則爛頭寸達4.32兆(6.90兆),約佔存款的10%(16%)。
央行沖銷與資金外流
紓解資金過剩
2018年12月底的數據顯示,央行以發行定期存單回收了7.82兆,收受轉存款則凍結了2.15兆。若將凍結期限在一年以內,被計入上述銀行流動準備的定期存單5.91兆與轉存款1.35兆予以扣除,央行藉沖銷措施還多回收了2.71兆的資金,將之凍結在一年以上。若無央行的沖銷,臺灣的過剩資金將增加這些金額。
此外,國人的對外證券投資,除了部分是基於在國際化下分散投資地區之考慮,主要如前所述,應是國內資金過剩,以及認爲對外投資的報酬率(扣除匯率變動風險)高於國內的結果。自2010至2018年,國人累計對外證券投資金額高達4,932億美元,若以此期間之大致平均匯率30折算,約合新臺幣14.8兆。若將時間再往前推,近30年來累積對外證券投資之金額或將高達新臺幣三、四十兆以上。這些資金若未外流,必有相當比例會成爲國內的過剩資金;如此,國內的資金過剩狀況更將伊于胡底。
又衆所周知,國內銀行爲了消化過剩存款,同時賺取手續費收入,積極鼓勵存款者向壽險業者購買投資型保單,並向其推銷海外基金等國外金融產品。這類努力對消化銀行爛頭寸、助長資金外流以及減少國內過剩資金,亦起了相當程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