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對抗氣候變遷,從全球八大供應鏈着手

對於大多數面向消費者企業而言,公司本身營運產生的碳排放量,其實遠不及其上下游的供應鏈。推動供應鏈的淨零排放,可以擴大企業在氣候議題上的影響力,幫助難以減排產業減少排放,進而促使對該議題重視度較低的國家加速採取行動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和世界經濟論壇合作的報告《淨零挑戰:供應鏈的契機》,在大多數供應鏈中,實現淨零排放(即吸收的碳與排放到大氣中的碳一樣多)的成本,其實低得驚人。即使完全去碳化,最終轉嫁消費者的價格也只會增加1~4%;生產一條40美元的零碳牛仔褲只多花不到1美元而已。

經濟效益驚人

全球八大產業供應鏈,佔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以上。這些排放量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在最終制造過程中產生,絕大部分來自於供應鏈(如基本原料、農業和全球物流)。在這八大供應鏈裡,食品業以佔全球25%的碳排放量高居第一,營建業佔10%次之,時尚、運輸、快速消費品各佔5%,電子產品汽車和專業服務業則各佔2%。

對於原料生產商和運輸業者而言,要大力推動去碳化極具挑戰性;許多減排措施相對昂貴。然而,通過整個價值鏈來解決碳排放問題,或許更經濟實惠。大多數供應鏈都具有提高效率的潛力,也有增加原料回收的空間。此外,很多碳排放是來自傳統電力,這部分也能用相對便宜的再生能源取代。

此外,排放密集型的基本原料只佔最終消費價格一小部分,對任何價值鏈末端的公司來說,去碳化成本要低得多。事實上,在我們分析所有價值鏈中,完全去碳化轉嫁最終消費者物價漲幅不超過4%。

爲什麼會這樣呢?以一輛標價35,000美元的中型家用車所使用的鋼材爲例:鋼鐵生產是供應鏈中排放最密集的活動之一,生產零碳鋼會大幅增加鋼鐵業者的成本,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增加50%。但由於鋼材只佔汽車總成本大約1,000美元,因此最終產品價格漲幅會低得多。事實上,同一輛完全使用零碳材料製造的汽車,最終轉嫁消費者的平均成本只需增加600美元(漲幅不及2%);而製造一支400美元的零碳排手機,也只增加不到4美元(漲幅低於1%)。

爲何進展甚微

那麼,爲什麼供應鏈的去碳化無法普及呢? 首先,大多數公司難以取得所需數據,並依此訂定減排目標供應商標準。就算製造業者能計算自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要掌握「範疇3」排放量(包含價值鏈上所有間接排放的氣體)卻很複雜。對於那些擁有數以萬計產品和大量供應商交易額的企業來說,挑戰尤其艱鉅;有些甚至很難理解自己的供應商是誰;而產品碳排放足跡的數據共享也尚處於起步階段。

即使公司擁有相當透明度,解決碳排問題也絕非易事。供應鏈排放可能來自全球多國的數百家上游供應商(包括供應商和供應商的供應商),怎麼讓它們動起來也有難度。這需要更深入與供應商接觸,加強教育,展開合作,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承諾建立長期夥伴關係

克服障礙 此其時也

企業只要有心解決其供應鏈排放問題,許多障礙是可克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價值鏈排放基準,並與供應商交換數據。一旦供應鏈排放透明化,企業應在所有排放範圍設定1.5°C的公開目標或淨零目標,並通過供應鏈積極串聯目標。

企業也應思考重新設計產品,例如提高可回收性和使用更環保的素材,以減少供應鏈排放,實現永續性。採購策略亦然,應重新思考「自己生產或購買」,並限制對遠距物流的需求。近岸外包可減少物流的碳排放,並使供應鏈對衝擊的耐受力更強—這在後疫情時代更顯重要。

企業也可將排放指標納入採購標準並追蹤績效。爲供應商制定採購標準是解決上游排放問題最直接有力的方法之一,例如規定再生能源或回收材料的所需佔比。企業也需與供應商合作解決其排放問題。一些上游供應商可能缺乏減排知識,企業可提供教育和技術支援;若上游供應商資金有困難,公司可通過合資或承諾長期採購來提供幫助。

企業也應向產業機構等組織施加壓力,以制定產業層面的氣候行動目標,並聯合跨部門政策團體以改變去碳化政策環境。企業也可攜手壯大采購規模,加大對綠色材料的需求,藉此鼓勵上游投資相關技術,使綠色解決方案往後更具經濟性

最後,企業亦需改變其內部運作,引入低碳爲導向的公司治理。只有在有明確目標、專門資金投入和管理激勵措施支持下,供應鏈的變革纔會成功。

供應鏈去碳化爲全球氣候行動提供了重要契機。自身碳排量較小的企業透過上下游的串聯,也能發揮全球影響力,且對於消費者的價格漲幅非常有限。上游去碳化並不容易,且需要時間。全球領導企業已在應對這些挑戰,其他公司也應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