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層峰領導 功過如何留待歷史說分明
前元首過世,留下的評價兩極分殊,對於個別項目的評價,例如推動民主、教育改革、惡化政商關係等,各方側重不同;於此,可以回顧史書及歷代史家論者如何對一些皇帝評價,瞭解該用何種視角評價層峰領導,才能得到較公允的看法。
首先看清太宗皇太極,清代創建者努爾哈齊之子。清史名家評價皇太極爲「上承太祖開國…下啓清代一統…頗具豁達之陶度…如漢人之優待也,國俗之保存也,皆能爲其父之所不能爲」。這一段評價,提到皇太極重用漢官,漢官確實是清廷能入主中原的關鍵,皇太極能重用漢官之可貴,在於其父親努爾哈齊相當輕視漢人,遷徙、屠殺、奪財,令漢人爲農奴,皇太極矯正了父親遺留的問題,也爲清朝打下良好基礎。
那麼努爾哈齊輕視漢人是否就全然錯誤呢?這難以下定論,努爾哈齊13副鎧甲起家,如果不能給跟隨者足夠的實質利益,勢必難以帶領衆人,但他並非總是大開殺戮,在攻下瀋陽後,因爲要遷都於此,必須穩定各業生產及繁榮,改變對待漢人的政策,讓順服他的在遼東的原明朝官員各任舊職、不殺無辜。然而過去政策依舊留下嚴重的族羣問題。滿清從一支小部落發展到可以角逐中原,努爾哈齊及皇太極在各自任內都有極大貢獻,差異在於前者留下族羣問題、後者解決。因此一代代的層峰領導,除了要承擔任內績效之外,還需面對前任者留下的問題、考慮自己的政策會爲後代留下什麼問題。
皇太極之子順治帝繼位,入關後統治範圍更大,更重用可靠的漢人高官,將過去「各衙門印務俱系滿官掌管」改成「各部尚書…受事在先者,即着掌印,不必分別滿漢」,甚至在順治掌政末期,漢人大學士超過一半以上,清史學者認爲他「克服了滿族統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籠絡漢族士大夫洗刷關外傖荒,從而緩和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然而有趣的是,順治在其遺詔中,列出自己十四項罪狀,其中竟有「對宗室諸王、貝勒接觸太少」、「滿州八旗諸臣,歷世盡忠、竟不予信任,反偏用漢人文臣,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兩項,儘管後人懷疑遺詔中一些文字是太后與輔臣商議後添寫,但其內涵爲順治本人心意殊爲可信。
推想順治也知道過於輕忽滿臣,造成宗室八旗的另一種怨慢,若不加處理,可能不利於鞏固清廷核心集團,但爲治理國家又必須用漢臣,故而自己造的問題自己解,以罪己的方式平撫宗室不平,不給子孫添麻煩。
繼位的康熙強調滿漢一體,並在順治的基礎上,得以對外擴張、並且弭平三藩之亂,使身爲漢人的三藩的起事,不至於轉變爲滿漢間的對抗。
在多方用兵後,爲養生休息宣佈永不加稅、晚期又過於寬仁,未能處置大臣貪污虧空。雍正接位後,十分清楚自己接下的是內虛的局面,推動各種土改稅改政策、搭配嚴厲的治理、整肅官員空虧空,充實國庫,雖只在位十三年,國庫最豐裕時達六千萬兩,也爲乾隆盛世打下基礎。
以上事例,顯示層峰領導的評價,除了任內創造的績效成就之外,還必須檢視他解決了多少前人留下的問題,如皇太極及雍正各自在解決前任的問題;也必須檢視爲後人造成了多少嚴重問題,特別是在追求任內成就時伴隨的問題,如努爾哈齊及康熙爲後任都各自創造了問題;如果自己創造的問題可以在任內稍做處理,如順治一般,將更有助於爲組織延壽。
極糟的情況是,既沒解決前人留下的問題,又以遺留衆多嚴重問題給後世的方式、追求一己任內成就,在晚年亦不處理這些嚴重問題,留給後人難以收拾的局面。若以此一角度檢視各屆、各級、各單位的領導者,應有獨特啓示,而領導若能念及予此,組織將更能長保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