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功過 留待評斷

李登輝接替蔣經國繼任總統手上黨、政、軍、情權全部付之闕如。憑藉着理念使命感意志力權謀掌控全局,更成爲推動臺灣寧靜革命」的舵手。(本報資料照片)

因緣際會,李登輝在臺灣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站上了關鍵的位置,也以他的視野與意志力,爲時代變局發揮了關鍵力量。在臺灣的民主發展史上,李登輝留下了深遠的刻印,成功推動了「寧靜革命」;如今,他的歷史功過,是非得失,留予人說,帶着他曾有的輝煌,成爲歷史翻過的一頁。

寧靜革命 成功推動

原本默默在蔣經國身邊扮演副總統角色的李登輝,突然因蔣經國遽逝而繼任中華民國總統。接任大位的李登輝,除了總統辦公室一個空蕩蕩的座位,手上黨、政、軍、情權全部付之闕如。如此「白手起家」,沒有被政治洪流淹沒,最後還能成爲推動臺灣「寧靜革命」的舵手,部分要拜時勢之助,部分要歸功於他的理念、使命感、意志力與權謀。

李登輝的性格特質,以及在不同階段的政策選擇與改革行動,對臺灣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愛恨分明鬥性堅強,而且始終有清楚的中心思維與理念脈絡,從他着手推動的諸多政治改革與執政作爲,如今仍影響着臺灣的發展進程

民主改革 大步邁出

第一、民主改革。臺灣的民主改革不是李登輝一個人的功勞,但如果繼任蔣經國的不是他,臺灣的民主化進程可能不會走得如此大步。他有學者加宗教家的性格,博學勤勉使他擁有遠勝其他政客的淵博學養、歷史觀照與廣闊視野,對臺灣強大的愛與使命感,使他選擇了對抗威權構築民主的艱難道路,並且執着到底絕不低頭,從廢除萬年國會修憲北高市長、省長到總統直選,臺灣逐漸蛻變轉型爲民主國家,憲政體制也大爲改變。他同時也有天生的謀略手腕,一步一步因勢利導借力使力,逐一剷除政敵收攏權力,終致讓傳統黨國統治體制瓦解。

在可以當強人時選擇建立民主體制,這個選擇,並不容易。李登輝在接掌獨裁體制後,能夠抗拒順勢當強人的誘惑,反而呼應民意與時代走向,和堅固的威權體制作戰,讓臺灣逐漸解除窒錮還權於民,這是一個困難、而今值得後人感激的選擇。

國家定位 臺澎金馬

第二、國家定位。李登輝擺脫了過去堅稱擁有全中國主權與治權的政治主張,面對現實,承認臺灣的統治權目前只及於臺澎金馬。對內,不再需要「萬年國會」來象徵虛幻的法統;對外,以政治現實作爲參與國際社會的自我定位,加入亞太經合會(APEC)、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及之後的世貿組織等,都是如此。李登輝早就講得很清楚,「臺灣已經獨立了,名字就叫『中華民國』」,而臺灣許多政治人物到現在還繞不出這句話。

第三、開啓臺灣政治舞臺省籍動員時代。過去本省籍政治菁英只被當成花瓶,但歷史的偶然,讓李登輝成爲史上第一位臺籍總統,也因此成爲「臺灣人出頭天」的象徵,更是本省族羣精神領袖。他有獨特的羣衆魅力,輕易就能以俚俗鮮活的語言打動人心,激起本省族羣的熱愛與擁戴,而且對民意有敏銳的掌握。李登輝對羣衆的動員,成爲一股其他勢力難以對抗的政治力量。

省籍族羣 對立撕裂

而隨着他以民意爲後盾、與傳統政治勢力一回合又一回合的對戰下,臺灣的族羣對立也成爲政治角力的重要武器,以致於在各方濫用下造成社會撕裂的傷痕。

其實,對於一個多數族羣的政治權力長期被少數族羣壓制的國家,政治覺醒很容易從揮舞族羣反抗旗幟開始,一如國父孫中山先喊出的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族羣分野是廉價有效的動員工具,加上長期和中國大陸處於敵對狀態,臺灣的民主運動在開始不久即走向族羣化,就政治發展而言,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一堂必修課,但李登輝個人的言行,卻仍然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關鍵角色。

兩岸交流 搭起橋樑

第四、兩岸交流。兩岸敵對半世紀,雖然蔣經國在去世前決定解嚴及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但廢除動員勘亂時期、兩岸展開接觸交流及海基、海協兩會協商,是在李登輝手上實現。他成立國統會,與江澤民透過兩岸密使管道溝通,逐漸搭建兩岸交流管道。

不過,兩岸基本的矛盾,必然在接觸一段時間後浮現,李登輝訪美后中共試射飛彈引發臺海危機,接着又提出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述,讓兩岸關係又陷入冰點

黑金政治 開始惡化

第五、派系政治。同樣在李登輝的手上,臺灣黑金政治問題開始惡化。隨着民主改革,臺灣選舉變多了,反對勢力大幅崛起,長期執政的國民黨聲勢日下,因而愈來愈依賴派系、黑金、買票等手法爭取勝選,但這種扭曲民主價值的不當手法,嚴重侮辱及觸怒了人民,也讓國民黨在2000年交出了在臺灣執政55年的江山,實現臺灣歷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李登輝曾說「我有一個夢」,希望活着把政權和平轉移給另一個人。他做到了,不過,沒想到卻是交給民進黨

政黨輪替 和平轉移

其實,李登輝一直是個人品牌,不很國民黨,當然也不是民進黨;雖然創立了臺聯,但臺聯只是他卸任後延續政治影響力的工具。他使用國民黨的資源,但發出的政治光環遠大於國民黨;及至李登輝離開後,國民黨好像也沒什麼變化,除了一點恨沒留下什麼。

歷史機緣給了李登輝在臺灣政治舞臺叱吒風雲的機會,而他憑藉着自己的理念與執着,替自己、也替臺灣開啓了一條豐富精彩、爭議不斷的民主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