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策站》用同理心關注校園自殺事件

這陣子,發生多起大學生結束自己生命事件,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整個社會體制出了問題還是這教育體制教導我們錯的方向

而就在日昨,我們學校也發生了自殺事件,當然這件事免不了在學校裡形成一個風波話題,有人就在社羣軟體發文:「今天校園內怎麼一堆警車,求掛?」儘管下方有:「無論發生什麼事,但願一切平安…」、「希望大家都好好的」之類的留言,仍有一部分的人抱持看熱鬧的心態在下方留言:「他是xx系的,那個系不是壓力很輕嗎?爲什麼要跳?」、「他們系是全校分數最低的吧」。

這些言論筆者內心好痛。當事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是爲了求得一個解脫,但還要被人如此蹊落,當下實在不解,寫出這種留言的人同理心何在?

看到此一現象,終於知道得憂鬱症的人爲什麼不敢說出口,因爲這社會大部分的家庭都算是和諧的,不管是經濟環境、健康、家庭都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因 此,大部份的人恐怕難以想像得憂鬱症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爲什麼痛苦?

得到憂鬱症的人,儘管想跟別人說出自己心中的痛苦,但往往得到的迴應卻是他人的無法理解;漸漸的,他們也關起了自己的心,壓抑住自己,直到有一天做出了無可挽回的決定。

最近經常發生的校園自殺事件,有部份是受到媒體擴大報導影響,此效應稱爲「維特效應」。 「維特」是德國知名作家歌德所發表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主角,因感情失利而自殺身亡。在小說風行之後,果真有人模仿小說主角的穿着與自殺方式而自殺!

學者分析長達20年的資料,發現每當《紐約時報》於頭版刊出自殺報導時,當月全美國的自殺數經常會明顯增加。面對校園可能出現自殺的「維特效應」,還請媒體多報導正向宣導解決方案,這類的報導或許會救上一個人,而不是再報導自殺議題,讓更多人模仿。

此外,更期盼對憂鬱症、自殺可以有更多教育,讓社會大衆對「憂鬱症」、「自殺」有更多認識,瞭解到可能有哪些因素造成這些問題,不要只看到眼前的行爲模式,形成了刻板印象,而應進一步探究其背後更深層結構問題。如果擁有更多正確的資訊,或許可以讓人們懂得以具有同理心的角度多多理解與多關懷,也會讓受苦的人更願意求助,減少悲劇的發生。

自殺警語: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作者Chillyen爲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