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ICT TechDay」6大亮點 自駕車、無人機帶動智慧商機

▲工研院「ICT TechDay」登場。(圖/記者姚惠茹攝)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工研院今(31日)舉辦一年一度的ICT TechDay(資通訊科技日),展示歷來最多資通訊創新技術達34項,舉例像是在珠寶畫展試圖神不知鬼不覺混入人流的可疑人物,不管任何廠牌攝影機都能靠智慧影像辨識揪出來,還有不用穿戴任何裝置,就能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工研院「ICT TechDay」展示小基站。(圖/記者姚惠茹攝)

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表示,隨着5G商業應用展開,人工智慧(AI)、無人載具資安治理等將有突破性發展,尤其是在無人機,透過與虛擬實境(VR)穿戴式裝置結合開發的第一人視角的無人機競賽,將是令人驚豔創新應用,也將帶動新一波商機發展。

闕志克表示,自駕車則預計在下半年逐步落地應用,像是中巴載具在臺灣發展機會大,尤其是臺灣特殊路況資料庫成爲發展的市場利基。資訊安全治理方面,隨着5G發展,資訊自動攻防技術戰略重要性提升,因此資訊安全攻防工具將是公私立機構在資訊安全管理的優先部署重點

▲工研院「ICT TechDay」展示智慧貨架。(圖/記者姚惠茹攝)闕志克也指出,「深度學習演算法(Deep Learning Algorithm)」的AI晶片也有另一波發展機會,因此工研院分段式提供編譯器架構設計及IC設計全套工具等一條龍解決方案給臺灣晶片設計上中下游業者,從系統應用角度發展AI晶片與開發工具,連接既有ICT/IoT生態系,有助臺灣成爲AI研發基地與智慧系統輸出國。工研院針對五大領域,包括5G通訊、AI系統、無人載具、AI應用、資安治理也展出34項技術,像是5G通訊的基地臺、無線電通道資訊(CSI)非接觸式呼吸偵測應用;AI人工智慧領域則是霧運算MEC+ AR導航、智慧影像分析技術,以及首度發表新款自駕車、無人機隧道飛行解決方案。

▲工研院「ICT TechDay」展示5G iMEC行動網路邊緣運算技術。(圖/記者姚惠茹攝)

工研院研發「無線電通道資訊(CSI)非接觸式呼吸偵測應用」技術,已與國內知名睡眠中心合作,透過Wi-Fi訊號即可進行生理偵測,利用無線電通道資訊(CSI)進行「無痕式呼吸量測」,使用者僅須將量測設備與家用的Wi-Fi基地臺進行連線,即可透過電波訊號處理的機制,偵測使用者呼吸狀況,即時轉化爲生理訊號傳送給醫師。目前技術已通過人體六大睡眠姿勢的檢測,呼吸正確率已達99%,未來可蒐集5G通道的偵測資訊。

工研院研發「智慧影像分析」,就像電影情節中常常出現利用ATM的攝影機、便利商店的攝影機來追蹤人物主角或車輛,可以即時捕捉人物的全身衣着與外觀等,進行即時影像串流處理,透過智慧影像分析與辨識來歸納人物,重點是能「跨攝影機」進行影像識別,可快速布建彈性擴充,例如珠寶古董展、外交宴會,或是海關通關場域

▲工研院「ICT TechDay」展示電動車解決方案。(圖/記者姚惠茹攝)

工研院研發「AR導航應用的霧運算系統」,特點爲影像辨識輔助定位導航、及時傳輸,已達公分等級精準定位,且能在0.5秒內完成即時傳輸,有別於傳統利用Beacon或Wi-Fi室內定位,而是用影像辨識定位,目前已與亞旭電腦合作。

爲解決行動裝置的資安問題,工研院研發行動裝置虛擬化VMI (Virtual Mobile Infrastructure)技術,運用虛擬化技術將行動裝置在資料中心建置並運行,除能解決企業因員工手機處理公、私務的資料落地問題,也能提升開發者應用程式APP管理效能,目前也與佔有全球8成精密馬達市場領導廠商建準電機,以及馬來西亞的HAPSENG的顧問公司合作。

▲工研院「ICT TechDay」展示無人機隧道飛行解決方案。(圖/記者姚惠茹攝)工研院研發「無人機隧道飛行解決方案」,解決原本依靠人力不易到達隧道、鋼橋橋底、離岸風機等深處進行滲水、劣化等檢測,使用無人機在沒有GPS環境下精準定位拍攝,透過輕巧的地面站,即可接收無人機傳遞的即時資訊,並控制飛行方向,當無人機拍攝到異常之處,可不同角度多張拍攝,克服隧道磁力可能受干擾無法使用磁力計確認方向、低光源無法使用影像定位,或是空間受限等問題,預計將應用在水庫輸水管檢測、道路維修涵洞檢測、隧道內檢測。工研院研發臺灣首套自主研發的環周感知系統,打破過去自駕車遇障礙物剎車停止,已經進化到可繞過障礙物,具備深度學習影像辨識、多重感測融合、即時建圖與定位等關鍵技術,實際展示透過邊緣運算處理後發出訊號廣播的車對電信網路(V2N)、車對人(V2P)情境,甚至模擬5G以Small Cell傳輸資訊,達到車對車(V2V)的預防性駕駛,再次提升道路安全駕駛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