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令人三聲無奈的特別條例短線操作模式

工商社論》

立法院於21日三讀通過「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並於同一天送呈蔡英文總統簽署後,即由總統府正式公佈。緊接着,行政院長陳建仁也於23日的行政院會中,裁定通過主計總處所提報的「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送請立法院審議。陳揆並公開喊話,懇請立法院朝野黨團共同支持疫後特別預算,能儘快審議通過,溫暖即時的讓全民得到最好的照顧。執政團隊如此驚人的效率,誠然爲臺灣解除戒嚴全面民主化後所僅見。

檢視此一高達3,800億元的特別預算案,其所涵蓋的三大主軸,普發現金匡列了1,417億元,強化經濟及社會韌性涵蓋經濟部、衛福部、交通部、教育部、內政部、文化部及農委會等七個部會,合共匡列了1,370億元。另外則是在挹注勞健保及臺電名目下共匡列了1,000億元,以及13億元的預備金。

於此,姑且不論既然本案是屬於具有特定適用對象的「特別預算案」,則是否需要比照正常的年度預算案匡列一定比例的第二預備金,以供不時之需?且以區區的13億元,也恐難支應其他突發事項所需,卻反而可能坐實了行政當局只是想借機囤聚「私房錢」的質疑了!

其次,在「強化經濟及社會韌性」主軸下所匡列的1,370億元特別預算,雖然已經涵蓋了七個部會。但在行政院轄下的二級機關多達32個,即使不是每一個部會都適合納入特別預算適用對象,但見錢眼開本來就是人之共性,既然有特別預算的「外快」可拿,自然也就會想要爭取能夠「肉桶分肥」。這種現象,在蔡總統於2016年剛就任時提出「5+2產業創新計劃」,就曾因業界的反應及遊說,乃從原先設定的物聯網、生物醫學、綠能科技、智慧科技與國防產業等五項,外加高附加價值的新產業與循環經濟兩項,近而又額外增加了「數位國家創新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兩項成爲5+2+2。再後又因爲臺積電的出聲,乃又再增加「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項目成爲5+2+2+1。

不只產業創新計劃所適用的產業一變再變,2017年蔡政府另又提出「前瞻基礎建設方案」,內容涵蓋軌道建設、水環境建設、綠能建設、數位建設與城鄉建設案等五項,但是送到立法院審議時,又被加碼了友善育兒空間建設、食品安全建設、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等三個項目,再度重現5+3來共享八年8千8百億的特別預算。

也正因爲在蔡政府任內已經兩度出現重要的產業創新或基礎建設,遭遇一再被加碼及擴充適用對象,因而在陳揆任內會不會重蹈覆轍,再度面對要求列入適用對象甚或提出2.0版的特別預算案,也就只能拭目以觀其變了!

至於本次特別預算案所涵蓋的第三個主軸,也就是分別撥補臺電500億元,外加年度預算已編列的1,500億元增資,以確保電費能維持在合理價位,避免因反映成本提高電價,導致工商業與民生用電同受衝擊。撥補勞保基金300億元,外加勞動部年度預算所編列的450億元已經撥補給勞保基金,使得許銘春部長總算喘口氣,希望能維持勞保基金8,000億元的安全流量。而撥補健保財損的金額則爲200億元,目的同樣都是希望減緩健保保費入不敷出的困境。

然而相較於前兩個主軸所可能引發的爭議,第三個主軸所編列的金額雖然只有1,000億,同樣是出於補貼臺電、勞保、健保的財務赤字。但這種做法,不只是典型的短線操作,俾免在蔡總統和陳揆任內出現因虧損擴大而難以爲繼的窘境,卻未見能提出可以永續運作的治本方案對策!

以臺電而言,偏低的電價雖可提供工商產業界較強的產品競爭力,以及使全民大衆在通膨壓力下不致雪上加霜。但是入不敷出的營收,不只使臺電的財赤逐年跳升,也使各行各業缺乏節能省電的誘因。從而,合理反映發電成本,纔是治本之道,但卻是多年來執政黨團隊不敢直接碰觸的敏感議題。

同樣的,勞保與健保也因保費偏低而只能靠政府編列經費撥補,許銘春部長甚至更直白的指出:「各界對勞保年金改革意見歧異大,唯一有共識的就是由政府撥補。」然而,不論勞保或健保,既然號稱是一種「保險制度」,則制訂合理的保險費率纔是確保得以永續運作之道。如果大家的共識就只是「由政府撥補」,卻無視於必將債留子孫的後果,這樣的短視思維,難道真的已經成爲民主選舉制度下無法擺脫的病竈嗎?思之不免令人只能三聲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