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兩岸和則兩利,爭則兩傷 從三角貿易創歷年新高談起

工商社論

近日國際新聞都圍着俄烏軍事衝突,看到烏克蘭的處境,不少人也擔心「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然而兩岸的情況畢竟和俄烏不同,除了我們有臺灣海峽屏障,兩岸的產業、貿易迄今的關聯度仍十分緊密,非俄烏可比。一言以蔽之,兩岸和則兩利,爭則兩傷。

自2019年美中貿易戰愈打愈烈,政府倡議「歡迎臺商回臺投資方案」後,國內投資確實有不錯成長,但千萬別以爲臺商全從大陸搬回來了,事實上,在臺商於返臺投資的同時,在大陸投資的步調並未停止,多數業者仍依據市場法則在兩岸佈局。

依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去年我國製造業赴大陸投資45億美元,年增率34.6%,其中電子零組件業赴大陸投資20億美元更創下近十年最高,這反映業者在臺灣投資的同時,也在大陸擴充產能,也正是因爲業者持續在兩岸投資,去年「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淨收入才能飆升至354億美元,而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早年臺灣沒什麼三角貿易,隨着臺商自1990年起西進投資,「國內接單,海外生產」逐年升高,三角貿易扶搖直上,2005年三角貿易淨收入升破100億美元,2014年升破200億美元,去年(2021)升破300億美元,並且一躍而至354億美元,大增五成,這說明儘管這些年兩岸政治上紛紛擾擾,但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在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下,兩岸經貿仍繼續前進。

三角貿易反映的正是兩岸產業各取其優勢而拓展國際市場的成果,若臺商於大陸沒有產能,在臺灣徒有接單也成不了事,反過來說,在大陸有產能,而缺乏臺灣的運籌,也做不成生意。去年三角貿易創歷史新高,說明兩岸產業分工在國際貿易上深具競爭優勢,這個合作一方面讓我國民間投資成長,另一方面也使得三角貿易飛快增加,這說明兩岸產業分工,並非彼長我就消的零和關係,而是有着相輔相成效果。

去年臺灣經濟非常好,好到讓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於新春記者會上以「開創經濟奇蹟2.0」來形容,然而去年經濟成長之所以能夠超過6%,三角貿易貢獻不少,據主計總處估計,三角貿易淨收入爲經濟成長率貢獻了0.5個百分點,少了三角貿易,去年經濟成長將大爲失色,非但到不了6%,只怕也創造不了經濟奇蹟2.0。

除了三角貿易,兩岸的貨品貿易於去年也明顯成長,以我國海關統計,我國對大陸及香港出口1,889億美元,成長24.8%,以大陸海關統計而言,去年大陸自臺灣進口2,500億美元,成長24.7%,兩岸統計差異是源於離岸價格、到岸價格的不同估算方式,然不論大陸海關或我國海關的數字都反映一件事,那就是雖然歷經五年的美中貿易戰,國際上不斷有供應鏈重組的風向,惟兩岸產業分工及貿易往來依然穩定成長,也依舊是推升兩岸經濟成長的關鍵力量。

雖然,從政治上而言,近六年兩岸關係是疏離的,甚至是倒退的,然而政治上的疏離並未降低兩岸經貿往來,兩岸貿易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三角貿易反映出這個趨勢,兩岸貿易統計也呈現這個現象。

依我國海關統計,我國2000年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對大陸出口佔總出口比重)僅24.4%,去年(2021)升至42.3%,大陸依舊是我國最大出口地區。若以大陸海關統計而言,去年臺灣已成爲大陸最大進口來源,在大陸進口市場佔有率高達9.3%,遙遙領先日、韓,過去日、韓總是名列大陸最大進口來源,近年我們後來居上,兩岸經貿關係較過去更緊密,於此可知。

從傳統的貨品貿易,到晚近的三角貿易都說明兩岸經貿不論對臺灣,或者對大陸都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執政當局固然有自己的政治偏好,但也不能忽視這一事實。儘管自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力圖以南向政策來淡化兩岸經貿關係,但在自由貿易那一隻無形之手的引領下,六年來兩岸不論是三角貿易或者是貨品貿易,反而有着更大的成長。

根據統計,民進黨執政六年(2016~2021年)以來的情況如下:2016年我國三角貿易淨收入238億美元,2021年達354億美元,2016年我對大陸香港出口依賴度40.1%,2021年達42.3%,寥寥幾個數字勝過千言萬語,說明六年來兩岸經貿關係持續前進,於此可知,如今的兩岸經濟已然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和則兩利,爭則兩傷,這個關係雖糾結於政治紛擾,卻也維繫着臺灣經濟發展的命運,不可不慎。雖然,情緒在所難免,然而主政者自應宏觀全局,前瞻百年,以人民的幸福爲念,平靜而前進,以讓兩岸關係成爲臺灣經濟發展的助力而非阻力,逞一時口舌之快,終非善策,甚將釀禍,願所有政治人物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