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多事之秋 更需要有睿智的國家領導團隊

工商社論

清明長假後,臺灣新冠疫情再起,全國已超過數百所學校因疫情停課,公司、工廠分流上班或停工,本土每日確診者已超過3,000人,社會瀰漫着高度不安氛圍;也明知有許多隱形傳播鏈尚未發現,全民不普篩,恐將無法找出隱形傳播鏈。臺灣防疫「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爭議不休,4月6日才由蔡總統站出來說「新臺灣模式」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以「減災」爲目標,非全面清零,也不是放任與病毒共存,只是這種說法不知地方政府與人民能否清楚瞭解?

這幾年來,中央說法讓地方政府與人民不清楚者何其多也!遇到問題就是不肯以科學數據、理性面對民衆,對人民說清楚,而盡說一些,似是而非漂亮的話語面對社會。美國萊豬、日本核災食物安全的問題;臺灣水果外銷無門、雞蛋供應不足問題;臺電供電不足而以「降壓運轉」、導致電燈亮度變暗、電器耗損、火災與跳電頻率增加問題;智慧電錶基礎建設是智慧電網的關鍵,經10年安裝至2021年智慧電錶總數只達150萬具,與原定目標800萬具相差甚遠;政府又說若缺電跳電時,臺電會盡速啓動核能,卻又宣傳核電不安全要廢核;臺灣2050年要達成碳中和目標,但淨零碳排路徑及策略又被質疑無法達標。如果只是一二件尚可接受是偶而思慮不周,數年來許多議題一再被高度質疑,應不是偶而思慮不周,而是執政團隊們沒有真正針對問題的本質作長期的思考。

世界現況已是多事之秋,是人禍還是天災?此時,需要有睿智領導者帶領組織,振衰起敝、突破困局,要破舊更要興利;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安居樂業不要貧病交迫的生活,這已是臺灣人民最卑微需求。而這些都離不開科技,需要創造高附加價值產業,「電」是現代化生活最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沒有電就沒有高科技產業,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爲何政府方面常視而不見?而在民衆方面則常被政府的宣傳誤導而不自知。再進一步觀察,雖然訊息要依靠語言與文字來呈現,但在呈現的過程中常被簡化,因此若真正瞭解事情原委的人就知道,我們極難靠語言與文字就將訊息傳達完整,必須不斷的和利害關係人多說明與溝通,才能真正瞭解不被誤導。

我們現在的政府團隊,好像常常對問題本質不做深刻思考,先做再說,草率的使用似是而非的解決方案,不能用科學、理性面對問題,未能系統性的深思策劃,以致政府行事朝令夕改,就無法引領人民,更遑論要建立下世代新的高科技產業。

至於政府團隊在決策時,何以讓民衆覺得思慮欠周,可能是犯了以下幾種錯誤,值得加以重視並引爲殷鑑。包括:「思慮時間不足」,未經慎思、多方討論,就草率、擅自斷定問題的本質;「忽視現狀」,無法正確的認知現狀,故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分析膚淺」,雖已掌握預定目標與執行成果的差異,但缺乏差異分析能力或分析時間不夠,分析不完備而失敗;「沿用習慣性思考」,習慣有時會妨礙掌握問題的本質,難以去除。以上這些錯誤都可以加以改進,包括多引用科學數據,多與學者專家討論等,但另一個錯誤則是「政治思考優先」,當執政團隊官員們完全以政治思考來做決策,就算前述的錯誤都有改善,也都抵不過政治考量,而我們現在的氛圍似乎就是如此,許多決策都讓人民看得霧煞煞,又難以理解政府決策的真正原因,因爲當人民質疑決策有政治考量時,官員總是矢口否認,真相永遠不明。

綜上所述,在人類邁向數位世界、全球追求碳中和之時,又逢疫情、俄烏戰爭、中美爭霸、去全球化等之亂,人類期望的安居樂業,要和平不要戰爭,已不是理所當然。要解決當前問題,一方面要有睿智舵手,不要因一時的選舉忽略國家人民的長期幸福,而若能因此執行令全民信服的措施,則人民甚幸。另一方面,在政策上要積極建立下世代新科技產業所需的公平「資源分配」及「環境建構」,用科學方法和民衆溝通,讓全民有共識,那麼我們國家和民衆也許可以比較安心的渡過這令人憂心的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