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水‧梯田/食蟹獴,回家了!

文、圖/貢寮‧水‧梯田

不知何時起,我們開始比較起有關食蟹獴的紀錄: H生平第一次來貢寮上工就看見食蟹獴~最幸運。 K在大白天拍過一個畫面有兩隻阿獴過馬路~最爆框。觀察家田邊裝的自動相機,拍了一連串阿獴進出覓食的畫面~最楚門。遠在和平林道林管處夥伴,也展示了食蟹獴低頭走到公務車輪邊才驚覺逃跑的畫面~最天兵。 我則從昨天到今天24小時之內,在3個不同地點看見2只阿獴跑過馬路+1組田埂腳印,自封~最有緣

自動相機拍攝畫面

春益哥聽我們比較這些「傳奇」,見怪不怪地說,下雨過後潮溼的田埂上到處是棕蓑狸的腳印,除了吃螺吃魚吃蟹,以前田裡還有「山貉」可吃(臺語音suann-hô,可能指刺鼠),牠們還會偷雞,因此有些常被光顧的農民對牠也是氣得牙養癢。

田埂上的腳印你看得出來嗎?

最近臺灣最早研究食蟹獴的黃美秀老師受訪介紹阿獴,說到牠的存在代表着還有健康的溪流森林,在連續兩次出差都不槓龜遇見他牠的竊喜下,我不禁幻想起未來有一天,貢寮路邊會出現「阿獴出沒,請慢行」的路標。沒想到,在省道臺二線112K,竟先出現了兩個大路標「前方常有動物出沒,請注意」。

話說前年部落格曾發了一篇【棕蓑狸,回不了家】,紀錄一起在濱海公路上的路殺(roadkill)事件。此後我們追蹤了春夏之際東北角臺二線濱海公路密集的路殺,還包括了麝香貓與白鼻心

狀況海濱林投結實期達到令人憂心的高峰。終於,透過林務局保育組的聯繫,與聯合報蔡慧萍小姐的居間牽線公路局景美工務段派出了好幾位工程師來了解狀況,接着整合記錄累積事故地點的條件,由動物通道專家Robert T. Zappalorti 建議改善方式,納入即將發包的相關改善工程中。

沒想到2個月後就有了具體成效!在初步設置的地下通道中,自動相機顯示先前幾種車禍苦主利用了通道,也拍到4只一起回家的食蟹獴,成爲最感動最多隻的阿獴記錄。今年初這則新聞也傳爲社區人士與公務員跨領域合作的佳話,希望這樣的經驗與專業,能成爲未來道路必要拓寬時就融入的基本補救考量

公路總局一區工程處景美段提供

臺二線濱海公路在新北市三貂角到宜蘭北關這一段,在嘉慶年間楊廷理開淡蘭古道時代,都還成跳島式聚落而保留大部分的原始。

1924年開通宜蘭線鐵路時,北宜間的交通孔道仍以鐵路與北宜公路爲主,直至1978年濱海公路鼻頭段打通隧道銜接東西兩側,臺二線的車流量纔多了起來。這一段雪山山脈的尾棱直瀉太平洋,雖然是臺灣最古老的岩層,但堅硬的變質砂岩少崩坍,當中的丘陵一直還保有相當的蓊鬱生態,尤其陡降山勢在多雨的東北角形成好幾條又直又短的小溪流

山崖與海邊的衝風林在最近道路拓寬之前少有擾動,中間交雜着小面積的農墾地或竹林,對食蟹獴,麝香貓,白鼻心來說,是連成一氣的棲息環境,甚至石虎在過去幾年前也還持續有目擊。

在我們試圖找回水域生態廊道,找回詩人所謂「衆溪是海洋手指索水羣山之間」的海洋連着山溪臍帶時,這一連串從路殺頻傳到走地下道過馬路的轉變,以及附近撿到麝香貓幼貓的經驗,也讓我們發現,羣山也有森林手指伸向海濱,長久以來這些陸域動物利用着!

於是我望了山與海無限依戀地十指交扣處,森林貼着溪流水田接着海,咀嚼着美秀老師對於食蟹獴作爲健康溪流指標的觀點,不禁回味起昨天兩隻跑過馬路的阿獴真像穿着棕灰膨鬆蓑衣的碰碰狸啊。竟夢見:「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的釣客一回首竟是隻阿獴對我眨眨眼,吟着:「千山鳥飛不絕,萬田人蹤不滅;孤身棕蓑狸,獨捕寒溪蟹(還有魚蛙螺鼠雞都可飽餐呢!)。」

※更多野生動物文章,詳見《貢寮.水.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