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民進黨的一封信
大選結束,馬英九贏得連任,蔡英文辭任,執政成績難看的馬英九在面對如此高聲勢的蔡英文挑戰,民進黨依舊無能力撼動國民黨的統治地位,面對未來國民黨長期執政的態勢,臺灣似乎逐漸走向新加坡化。未來是否還有政黨輪替的機會,以下是筆者給民進黨的建議。
雖然民進黨曾經因國民黨的分裂而幸運的取得執政機會,然而其執政基礎實力並不堅強,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八年的對抗使得民進黨難以實現其理念,而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國會不過半。民進黨由在野黨起家,由監督政府出身,應該要把國會過半設爲最重要的目標,就個人的看法,此目標甚至比取得執政更爲重要。因爲若無法取得立法的決定權,民進黨將無可能透過修法取得政黨公平競爭的機會,就算幸運取得執政也無法一展所長。
此次選舉,國民黨狹其龐大的黨產,行政與司法等資源,與民進黨競爭,在資源懸殊的情況下,民進黨要勝選,除非是取得人民壓倒性的支持纔有可能,這樣的條件很難出現。因此狀況往往導致特定政黨長期執政,因此一個公平的政黨競爭環境會是未來民進黨能否再度執政的關鍵要素。
要塑造一個公平的政黨競爭環境,首先需要由立法開始,公平的制度纔會有公平的競爭,像是黨產條例的制定,單一選區兩票制的修改,維持行政中立與司法中立相關法律案的推動,公投法的修正……等等。但是想當然耳,國會過半的國民黨爲了確保政黨競爭的優勢,不可能自廢武功,因此相關法案的推動僅能靠民進黨在國會取得過半優勢纔有可能進行。
立法委員過半,是個比贏得總統大選更爲困難的目標,但只有建立公平的政黨競爭環境,臺灣的民主纔有正常化發展的可能性。希望民進黨能深耕基層,將國會過半視爲一個比總統大選更爲重要的目標。
民進黨需要培養自己意見領袖,對外爲黨的政策辯護;中立與否並不重要,因爲那是人民自己該做的判斷,身爲一個政黨,需要捍衛其政策與主張,因此需要培養捍衛政黨政策與主張的意見領袖,並提供其所需要的援助與資料,這點國民黨做得非常成功,雖然民進黨的支持者常批評國民黨的「中央廚房」供料給「名嘴」對外發砲。但是此法確實有效。
透過各種媒體管道(報紙,新聞,網路)去宣傳政黨的主張,併爲政黨辯護,因政黨的存在是爲了施行自己的理念,因此應該透過各種合法的方式去使自己的主張實現,而判斷與選擇是人民的權力。政黨要持續做的是宣傳與辯護,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反思兩岸政策,建立明確方向
兩岸政策上,民進黨幾乎交了白卷,雖然「臺灣共識」的主張本身的內涵並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是由實務觀之,這代表民進黨並沒有兩岸政策,因爲「臺灣共識」只是一個「程序」,而非政策。以白話言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其實就是「先讓我選上,我們再來想要怎麼做」。
這樣的選戰主軸對於民進黨而言是不利的,因爲人民並沒有提出政策的能力,而這也是政黨存在的重要價值與正當性,當民進黨沒有兩岸政策的時候,另一政黨再差勁的政策都會比沒有政策來的好。民進黨從過去的臺獨主張,到臺灣前途決議文,正名運動,到今天的臺灣共識,民進黨可以說是逐步棄守了兩岸政策。
國格與主權的受損,絕大多人民在短期是感受不到的,雖然中國實際上對臺灣國際空間的打壓與軍事準備並未曾減少,但是中國動武的威嚇在這四年銷聲匿跡對臺灣人民而言卻是不可多得的平靜,將兩岸互動的重心由政治衝突轉換爲經濟發展是國民黨成功的地方,儘管那可能是糖衣毒藥。
臺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不論是好壞或喜惡,這個關係都已經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如果未來無法減少這樣的經濟依賴,那臺灣與中國無法避免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或合作,差別只是形式的不同──一國兩制、中華聯邦、中國的附庸或國對國的盟邦。
相較於國民黨人士與中國的互動頻繁,這幾年來幾乎甚少聽聞民進黨人士與中國政府的互動,不管我們批評國民黨對中國是一個卑躬屈膝式的互動,至少國民黨與中國政府是有溝通的,在臺灣與中國的經濟越來越密不可分的情況下,民進黨不能自絕與中國政府的互動,就算中國因其國家統一的政策,執意不與民進黨溝通,民進黨也必須要有替代方案(比方說以在地化,全球化的經濟取代中國化的經濟),如何在兼顧主權的前提下展開與中國政府的溝通與明確的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需要思考的。
一個人的觀念與偏見,都是長期養成的,並由不斷的選擇性認知中強化,因此除非遭受很重大的衝擊,否則一般是很難加以改變,臺灣的藍綠版圖一向藍大於綠,想要靠短短几個月的激情就翻動基本盤,幾乎是難如登天。必須由基礎紮根做起,逐步擴大自己的民意基礎。
國民黨的鐵票不是一天就養成的,過去50年透過教育機構,救國團,軍公教福利,對財團的經濟優惠,地方派系的利益分贓……等等各種不同方法,組織培養起來的,但是在鐵的票,都會凋零,青嫩的芽有長成大樹的一天,民進黨民意基礎需由新生代培養起,如李登輝說:「臺灣,就交給你們了」。這些不曾受過去威權時代影響的新生代,早晚有一天會接班,新生代爲求自身的發展,對於既得利益者有更大的挑戰意願,同時他們也更能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能夠取得這些新生代的支持,會是未來民進黨重返執政最有利的基礎。
臺灣是個移民社會,應該對新住民保持歡迎與接納,同時照顧他們的權益,這些人多是被忽視弱勢的一羣,但也因其移民的特質而無過去的統獨歷史包袱,他們期望改善自己的社經地位,期望一個公義的生活環境,因此他們更能接受民進黨以公義爲理念的政策,民進黨應該在移民政策上多所費心,提高臺灣文化的多元性,爲新住民爭取權益,與他們的支持。
所有人民都需要依賴各種經濟活動來謀生,因此組成所有經濟活動的產業界的支持度,是民進黨不可以忽視的一環,這此大選,民進黨打出三隻小豬對抗大財團,雖然在道德方面佔了制高點,但另一方面,民進黨反商的陰影卻又因此浮現。
或許我們說中國的力量透過臺商大幅度地介入大選,但依賴中國市場或工廠存活的企業家們,在面對與中國政府關係良好國民黨和與中國政府形同陌路的民進黨,他們會挺誰其實不言可喻,中國只是推波助瀾。
但是另一個角度觀之,臺灣的經濟活動不是全部都得仰賴中國,把臺灣鎖進中國是國民黨的策略,因爲國民黨有其濃厚大中國色彩的傳統使其與中國政府的互動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臺灣與中國鎖的越死,對其永續執政越有幫助。若民進黨無法突破與中國政府溝通的障礙,則必須思考另覓方向;臺灣從大航海時代起,就是一個以對外貿易爲主的經濟體,在政策上以推動促進在地經濟與全球化的經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爲主軸,並爭取不需依賴中國而存活的成功企業家們的公開支持,再結合弱勢羣衆所希望公義社會的主張。會比單獨三隻小豬對抗財團會更有力量。
政黨是利益團體的代言人,這些利益團體可能是勞工,農人,環保人士,公務人員,企業家……各種不同的組成,取得最多民意的支持其實就是取得最多數利益團體的支持,不同利益團體有不同的訴求與主張,而且有時候不同利益團體的利益是相沖突的,因此政黨對政策的主張就十分重要,因爲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一定要堅決捍衛其支持者的利益」,就算因此得罪其他利益團體也在所不惜,因爲任何一個政黨都無法討好所有人。想要討好所有人,結果只會兩頭落空。
支持國民黨的利益團體爲軍公教與財團,因此國民黨對軍公教與財團的照顧無微不至,爲了增加他們的利益與福利甚至不惜得罪勞工與農民,以換得他們的死忠支持,相對於支持民進黨的勞工朋友,農民與弱勢羣衆,民進黨對他們的照顧顯得無力。雖然無行政資源使民進黨難以做太多的事情,我們難以苛責,但是民進黨仍舊需要表現出其決心與行動,並讓其支持者都知道。
說到現實面,選舉就是要花錢,沒有財力奧援就已經輸了一半,更何況是面對有龐大黨產的對手,就像在戰場上,對方架着機關槍,而我方只有木棍,然而如何累積政黨的財力奧援,仰賴有智慧的人來提供建議。
●作者小君,碩畢,任職於竹科園區。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