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團應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實效
樣本介紹
新時代課程思政化視域下解決大學生就業結構性錯配問題研究課題組,以全國26省百所高校的25123位學生的調查問卷爲樣本,通過獨立樣本檢驗考察擁有不同社團骨幹經歷的大學生在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即創業教育、創業動機、創業意識、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要素認知、創業能力、創業激情、創業政策滿意度、創業意向和創業行爲等10個構念上的現狀與差異特徵。對有無社團骨幹經歷的兩類學生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進行了數據對比分析,並對問卷最後設置的開放性題目進行文本分析。
有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在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無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
202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突破874萬,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面臨嚴峻考驗。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尤其是就業結構性錯配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個極爲重要的方式是參與高校學生會、團委、社團等學生自我管理的社團組織,並擔任社團骨幹以獲得素質和能力上的鍛鍊。社團組織,由於其自身所具有的組織性、專業性、實踐性、創新性、自律性等特徵,成爲高校提升社團骨幹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理論上,作爲提前進行社會化的大學生,高校社團組織的社團骨幹能夠通過組織和參與一系列活動,有效提升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團隊組建能力、資金籌備能力、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策劃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執行能力等方面的創新創業核心能力。具有社團骨幹經歷的大學生與沒有社團骨幹經歷的大學生,他們在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各影響因素上的現狀如何?有何差異特徵?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如何藉助社團功能來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核心素養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讓我們基於課題組調研實證研究以及文本分析深入探討。
經過多方面深度數據挖掘,通過對有社團骨幹經歷與無社團骨幹經歷兩類學生的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現狀與差異特徵進行對比,我們發現,社團骨幹經歷對於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素養功不可沒。
有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在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無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見圖表)。無論有無社團骨幹經歷,兩類學生的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均在3.33以上,處於中等程度,且兩類學生的創業意向和創業行爲得分都整體偏低。
同時,數據顯示,無論有無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從創業動機到創業能力再到創業行爲均呈現出遞減的結果,這反映出兩類學生對於創業行爲“知信行”的不統一。而且,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中,缺失勞動教育因素,同時缺乏科學勞動觀。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企業沒能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對於校企育人的導向作用,只是被動地接受或配合高校單方制訂的校企協同育人方案。
充分發揮社團功能作用 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
高校應充分發揮社團功能作用,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實效。同時應將勞動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共同助力紓解就業結構性錯配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有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在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無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高校社團作爲大學生基於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而組建的團體,主要活動內容包括爭取資源、組織活動、招募成員和經驗交流,而社團成員之間的競爭合作以及社團與外部環境的資源交換,基本都是圍繞計劃組織、執行力調動和內部獎懲機制展開,實際上是模仿市場主體開辦和運營的過程。通過對標企業與社團組織在“目標願景”“核心業務”“組織模式”“獎懲機制”等維度的訴求,發現高校社團與企業在此幾項內容對比中呈現了相當高的相似度,比如對於“目標願景”,高校社團層面注重規模持續發展壯大,提升影響力,企業層面注重保持盈利能力,提升市場佔有率,由此說明雙方均呈現擴容增量的特點。又如“組織模式”,高校社團層面注重科層制或扁平式管理,企業層面注重科層制,由此可見雙方均採取了科層制的管理模式。再如“獎懲機制”,高校社團層面注重職務調動,企業層面注重職務調動及薪酬調整,由此說明雙方均包含了職務晉升或薪酬調整等方面的內容。
可見,社團和企業的目標願景、核心業務、組織模式、獎懲機制等行爲模式同大於異,社團骨幹經歷可無縫對接企業工作經驗,故其幹事創業熱情、創新創業意識、資源整合、團隊組織、自我成就等創業行爲以及創業行爲影響因素指標均顯著高於無社團骨幹經歷的學生。
有鑑於此,社團骨幹輪任是高校素質教育及能力培養的一條重要而有效渠道,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能力。應建立健全社團骨幹全員輪任機制,鍛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對社團骨幹實行學期輪流擔任制,創新全員輪值機制,讓每位有意向的學生都可以選擇在不同學段、不同的機構裡輪值擔任不同層級的職務,以充分鍛鍊、提升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建設能力、規劃統籌能力等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機制拓寬渠道,提升創業意向強度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有無社團骨幹經歷,兩類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和創業行爲得分整體偏低,處於10個構唸的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三區間。作爲高校軟硬件層面固有的內生阻滯,學生創業意向和創業行爲的提升亟待外部資源介入。即以行業爲背景,由企業搭臺,讓社團唱戲,從企業日常經營、生產管理中引入創新創業實踐機會,搭建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實現工學結合,充分發揮社團活動“第二課堂”的功能,並引入企業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社團顧問”,定期爲社團成員進行培訓指導,帶領社團成員深入生產線、市場職能部門交流學習,深化高校與行業、企業的互動對接,促進學生的創業意向和創業行爲能力的提升。
研究同時發現,在創業行爲各維度的現狀與差異特徵上,無論有無社團骨幹經歷,其資金籌備程度的得分(有3.39,無3.26)均低於精力投入程度(有3.62,無3.45)。這說明大家在創業這件事上雖都投入了比較多的精力,但兩類學生都面臨或者感知“融資高山”的高不可攀,自然而然地減弱了創業意向與創業行爲的熱情。因此,高校應考慮到創業環節最重要的問題——資金融資問題,通過配套補獎各級各類“國創項目”“大創項目”的資金扶持或建立健全創業校友基金會資助機制、創新企業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融資機制以紓解融資難題,解決大學生創業的燃眉之急與後顧之憂。
創新“社團顧問”機制、創新企業扶持大學生創業融資機制、拓寬創業融資渠道,讓學生感到創業成功的希望,有利於創業意向的提升與強化。
讓創業者在創新創業中追求自我實現而非“向錢看”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有無社團骨幹經歷,學生均體現出對創業行爲“知信行”不一致的現象,即從創業動機到創業能力再到創業行爲遞減的現象。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創業動機各細分維度的現狀與差異上,無論有無社團骨幹經歷,對創業動機的追求順序都是:經濟追求(有3.74,無3.62)>社會貢獻(有3.73,無3.59)>名譽追求(有3.67,無3.54)>自我實現(有3.66,無3.53)。從中可以看出,造成“知信行”不一致的現象是由於他們一開始就將創業動機置頂爲經濟追求,因而在面臨或者預測到創業融資艱難時,他們的挫折感會提升,創業失敗感、恐懼感增加,從而導致創業意向減弱,最終也弱化了創業行爲。
高校應糾正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科學的勞動觀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倡導高尚的創業“初心”,提升創業動機境界,使創業不僅僅是爲了“經濟追求”或者不以追求財務自由爲首選,而是有更高的自我實現訴求。
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
根據文本分析結果得知,目前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勞動技能素養以及科學的勞動觀,同時,提供實習機會的企業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中處於被動狀態。因此,應創新校企協同育人路徑,推進“勞創融合”的廣度與深度。
其一,創新“雙主體”“勞創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新路徑。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對高等學校勞動教育提出明確要求,指明瞭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深化校企協同育人、促進產教融合上的內在關聯性、同根同源性,即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重合的依託載體、互補的教育目標、共同實施主體。在此前提下,依託智力資源和行業資源的校企協同育人雙主體思路日益成爲“勞創融合”共建過程中一條具備潛力的路徑。
其二,搭建校企合作勞動教育平臺,強化企業用人訴求。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要加強高校與企業共同育人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平臺。通過促進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結合、利用企業與高校共建的平臺資源、構建勞動教育與產教融合數據庫與信息服務平臺等措施,讓高校的人才供給側和企業的需求側更好地銜接,從根源上紓解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錯配問題。(作者:寧德鵬,系南寧師範大學教師;紀明,系南寧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