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家掌勺的...9種做菜「壞習慣」營養跑光光
▲做菜是門大學問,一個細節出差錯,營養價值差很大。(圖/取自librestock網站,下同)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身爲一家之「煮」不但要打理家人的三餐,更要挑選營養豐富的食材,爲他們的健康把關。但有時烹調方式不對,可能導致營養悄悄的溜走。根據大陸《生命時報》採訪權威營養專家於仁文,列出偷走營養的9個大盜。
1.蔬果全削皮許多人擔心蔬果表皮殘留農藥,都削皮後再烹煮,但事實上蔬果表皮含有膳食纖維、葉綠素、礦物質及多種抗氧化物,削皮再吃反而沒營養。爲了減少民衆所擔心的農藥殘留,建議先在水柱下搓洗蔬果,外表較硬的瓜果則可用刷子刷洗,再用水沖洗15~20秒。
2.菜先切後洗許多婆媽爲了方便,會將菜切好再一起洗,但這個動作可能讓菜裡的維生素B、C等水溶性維生素及部分礦物質溶於水裡。建議先仔細清洗蔬菜,並將水分瀝乾後再切。
3.切得太碎蔬菜切得越小,表面積越大,接觸空氣和鍋具的可能性越高,營養成分流失得越厲害。另外還有些營養素回隨着汁液流失,建議菜還是現切現炒、現炒現吃最健康。▼菜切得太細碎,營養流失得越快。
4.菜川燙太久當鍋裡的水少、火太小,燙菜時間就會增加,導致蔬菜中的營養素流失。建議多放點水,將火力轉大,就可縮短川燙青菜的時間。一般待蔬菜顏色稍有變化即可撈起。
5.小蘇打粉醃肉許多人習慣用小蘇打粉醃肉,可使其口感更滑嫩,但這些鹼性物質會使蛋白質「變性」,反而不易被人體吸收;脂肪遇鹼後會產生皂化反應,不但會失去營養價值,還會產生異味。建議可改用鹽巴、胡椒粉、紹興酒或蛋清等與肉片抓勻,再過油煮熟,口感佳又能保住營養。▼鹼性物質會讓蛋白質變質、與脂肪產生皂化反應。6.炒菜先過油這個動作可讓蔬菜色澤明亮、氣味香濃,但卻會破壞菜本身的營養;再加上過油的肉不容易消化,還會導致攝入的油脂超標。專家提醒多選擇川燙、清炒、涼拌或清蒸的烹調方式。
7.油溫過高熱鍋是炒菜的前置動作,尤其再加入蔥蒜爆香,等香味四溢再炒菜,但超過攝氏200度的高油溫,維生素E、磷脂、不飽和脂肪酸容易被氧化,蔬菜中其他營養素也被破壞;但當火力過小、炒菜時間拉長,維生素、花青素等會隨汁液流走;建議在油冒煙前,就用急火快炒方式縮短加熱時間。
8.鹽放得太早鹽太早放或放太多,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不僅營養流失,還會影響口感。肉類放鹽太早,則會讓蛋白質太早凝固,不僅難消化、腥味也會揮發不了;建議待7、8分熟時再放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