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張軍:目前最緊要的是給經濟鬆綁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本站研究局全新欄目“C位觀察”專訪復旦教授張軍,抖音搜索關注“C位觀察”官方賬號看更多

今年二季度的經濟狀況可能是全年最不好的一個季度,三月以來多地疫情反彈,上海三月中旬出現疫情,到三月底採取了封城措施,並持續了七個禮拜。這不僅對上海,對長三角,對整個中國經濟都有比較大的影響。所以,二季度的經濟數據應該是全年最低的。二季度經濟能增長兩到三個點的概率比較大。

復旦教授張軍預測:二季度GDP增幅會在2%-3%(來源:本站研究局)

就業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確很嚴峻。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經濟確實受到了各種各樣的衝擊,尤其疫情的衝擊。據我觀察,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面臨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是大學生的就業意願發生了改變。過去我們的學生,他們都希望畢業後馬上找到工作,但現在確實出現相當多的學生並不急於馬上找到工作。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慢就業”,就是不是那麼着急了。另外,他們可能在自己心儀的就業崗位上,暫時拿不到offer,尤其在今年。過去我們有很多學生手上可以拿好幾個offer,現在這種情況很少了。

名校學生的情況相對要好很多,尤其是經濟、管理、金融專業的學生,他們相對來說機會更多一些。但他們意向的一些就業崗位,在現在經濟比較吃緊的情況下,也不見得能夠很容易地拿到滿意的offer。他們需要把自己的預期調低,包括對於薪水的預期。

但我們也看到,現在就業渠道確實變得更多樣化了。過去十多年裡你能看到,大學生出國的比例在逐步下降。大多數學生都優先考慮在一線城市或者南方的工作機會。可是這幾年我感受到一些結構性的變化在發生,一些學生願意升學,進一步深造更高學位的機會相對十年前更多。所以現在我們也開始吸納更多的優秀學生留在本校讀專業碩士或者是博士,這本身也提供了緩解就業壓力的機會。

上海兩個月的封城,經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上海本地的就業機會也會明顯吃緊。上海的高校又比較多,這些高校畢業生也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他們現在的工作簽約率不像往年那麼高,可能全國都出現一種情況,就是高校開始爲自己的學生提供一些過渡性的就業機會,比如學校裡有大量的實驗室,有的是國家級的實驗室,他可以通過市場化的用工方式,釋放一些研究助理的崗位,在市場上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學生也可以選擇在校內就業作爲緩衝區。

考慮到今年就業壓力大增,前幾天我們學校也召開了一個全校會議,各個院的領導都參加,要求尋找多方渠道能更多地爲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讓更多的學生能在今年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裡面儘可能找到就業崗位。

如果把眼光放得遠一點,現在的一些學生延遲就業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爲無論是出國還是在本校讀更高的學位,這是一筆對自己的投資,你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了,將來再就業的時候,起點也會更高一些。

我認爲,對於一些家庭可以支持的學生來說,在市場不太好的情況下,與其去找一份不滿意的工作,還不如就暫緩就業,用這個時間進一步武裝自己,去讀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者修個雙學位,或者是更高學位,甚至借這個機會到國外某一個大學讀一個MSc也行,開闊了眼界,見了世面。從長遠來講,相當於提升了自己的一個資本,爲的是將來在就業市場上有更好的選擇,能夠把握住更好的機會。

當然很多學生的家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支持他出國或者繼續讀一個專業碩士的學位,因爲確實是一筆比較高的費用。在這種情況下, 他可能會更看重眼前的工作機會。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對時間的折現率不同,有些學生更看重當前,有些學生眼光看得更遠,這當然受個人、家庭、預算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

由於經濟表現在變差,我們現在的城市調查失業率上升到了6%以上,比前些年5%左右的失業率要出一個點。但在這6%裡面,不同的年齡段中,年輕人的失業率比中年人的失業率高出很多。,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年輕人的就業意願發生了很大改變。我們現在有大量的城市年輕人,包括高校畢業生,甚至碩士博士畢業生,在大城市裡不想就業的還是比較多的。那他們幹嗎呢?他們想自己創業,或者他們希望能有更靈活的就業就會, 不希望是那種按部就班的工作節奏,這樣相對比較自由,自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

復旦教授張軍:年輕人失業率高,也可能因爲觀念改變(來源:本站研究局)

二是16-24歲年齡段的青年人包含了上千萬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他們的就業率現在確實掉下來了。統計顯示,今年4月份我們的青年失業率確實在上升,而且這應該還不是峰值,可能到了6月、7月還會更高。16-24歲年齡段的青年失業率確實能反映經濟的變化,要引起高層高度關注。事實上,這兩年,這個青年失業率確實比較高,說明經濟下行對年輕人的影響更更大。我們需要從改善經濟基本面和保持持續增長方面來緩解就業壓力的問題,而且現在確實需要出臺穩增長的政策。

不過,我們也不必去對這個18%的失業率做過度解讀,這當中確實會有暫時性的失業在裡面,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就暫時不工作,繼續尋找。但也有很多年輕工人在做微商、做自媒體,在自我創業,這些人也會統計在失業率中。而且我前面談到,現在的大城市的很多年輕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他可以在勞動力市場和非勞動力市場之間來回遊動,我高興了就進入了勞動力市場,不高興了就退出,我就在家休息一段時間。但是他們也在做事情,做喜歡的事情,但確實沒有發生統計意義上的就業。

談到失業和就業,我們可以把眼光放遠一些。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的發展,以及人均GDP水平不斷地提高,將來到了人均GDP 3萬美金的時候,儘管勞動力的數量已經負增長了,可能大城市裡不願意就業的人還會更多,失業率不見得就下的來。他可能是在一段時間裡不願意就業,或者在一段時間裡選擇更靈活的就業方式,或者他自己去創業。在發達國家,年輕人的失業率普遍都高,就有這樣一個問題,在日本也是這樣,我想這恐怕是一個苗頭,也是一個趨勢。

當然在中國,我們畢竟還有大量從經濟不發達的地方,以及從農村出來的年輕人,他們的就業意願是比較強烈的。中國正好處在一個大的社會轉型的時期,城市裡面的富裕家庭或者說家庭背景相對優越的家庭,年輕人可能對這種傳統的就業觀念會有一個非常顛覆性的反應。但是我們依然有大規模的年輕勞動力在不斷進入勞動力市場,不斷地進入就業市場,所以,創造就業還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從將來趨勢來看,如果你看發達國家今年的情況,同時也考慮到中國發達地區的一些情況,現在的失業率統計就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了,重要的是就業該怎麼定義和統計。就業正在變得越來越靈活,就業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正規的就業部門、正規的崗位將來在我們整個就業當中的佔比會越來越低。這種情況下傳統意義上的就業和失業統計,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隨着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的發展,整個就業市場會跟傳統的就業市場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我們有很多年輕人是在平臺就業的,在平臺就業跟傳統的在公司就業完全是兩個概念,在平臺就業很靈活,很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將來重要的是以什麼方式就業,而不是失業。重要的是我們要對更加靈活的就業有一個新的統計方法,而且這個統計的改變,會影響經濟的很多方面,包括宏觀經濟的政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改變。

隨着這個發展的趨勢,我們現在就跟過去不一樣,社保就不再跟你的單位捆綁那麼緊了。你可以脫離單位,在社會上繳社保,這就放鬆了單位對勞動力的硬約束。你進入和退出勞動力市場變得更加自由。

談到發消費券或者發現金來刺激消費的問題,我的看法是一貫的,就是說,可以發,但也不要指望這個能解決什麼問題。其實在2020疫情裡,當時也討論到底要不要發消費券,或者要不要給家庭發現金。後來政府沒有采納這樣的建議,總體上我們還是對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實施了財政上面的紓困,所謂紓困包含很多內容,但我一直覺得紓困的這些政策制定得越細,從中小微企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享受到這個政策帶來的好處可能性就越小。爲什麼?就是因爲太繁瑣了,可能爲了拿到幾千塊錢,你要花很多精力去填表,還要跑很多部門,我相信很多人就積極性不高了。

可能在經濟學家裡面也有人很支持,也有人反對,也有人覺得發得少了也沒意思,你看人家香港發了5000港幣,我們也需要有足夠的金額。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但發跟不發對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還沒有找到特別好的證據來說服自己。給大家發錢的做法,本身是有很大的成本的,但對整個經濟而言能解決什麼問題?不太能給出確定的答案。

表面的事情做得太多會掩蓋個更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經濟最緊要的是鬆綁。我們要承認市場經濟,雖說這個市場經濟還不是那麼成熟,還不夠發達。但是我們搞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很多經濟活動都市場化了,不可能再退回去。我們都知道經濟需要在一個市場體制裡面去運行,每個市場主體有自己的想法,他應該有權力和自由去從事各種創造價值的活動。

但是我感覺,現在無論是我們的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整個市場環境是不寬鬆的,各種行政約束太多,政府幹預無處不在,無論是金融還是其他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營商環境的方方面面。要讓人們有積極性去從事創造價值的活動,市場經濟的環境要特別簡單和自由才行,而且要可預期可預測,我認爲這個最重要。

中國現在缺的就是這個,我們有企業家,我們有很多人願意創業,有很多人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有那麼多人有想法,可是這當中有多少人現在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他的財富創造活動?不是說註冊一個公司是否容易,而是一個公司要生存要發展是否容易,將小做大是否容易?越來越難了。我們要相信市場的篩選能力和糾錯修復能力,不要處處都要干預。成熟的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雖然他們面臨他們自己的結構問題,但是他們的市場經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環境比較自由,容易做事,也容易做大事。

經濟當中的很多現象都是有它自己的變動規律的,比如可能在這個階段上一些行業的槓桿率高了,過一段時間這個槓桿率也可能會慢慢地下來。槓桿率高可能正好是處在大家都在通過銀行的貸款去進行大規模投資的時候,等到投資形成了產能形成資本以後,那它就開始有回報了,所以也不見得說就一定是一個巨大的風險。我們對風險的識別還需要更科學,不可能建設一個沒有風險的市場經濟來的。過度瞄準風險,抑制風險,就會讓我們的政策變得短期化,出現政策在時間上不一致,朝令夕改。

我們可能需要讓這個經濟,讓子彈飛一會兒,市場經濟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其實都有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我們要相信市場經濟,因爲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可以分攤這個風險的機制。很多風險並不見得都是壞事情,甚至在一定的時點上爆發了一些局部的危機,經濟上的或者金融上的危機,其實並不都是系統性的,它本身有一個優勝劣汰的機制,這是市場機制的一部分,它本能的就是這樣子。

有些企業進來了,有些企業淘汰了,我覺得沒關係。你要相信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會越來越豐富,它提供的機會會越來越多。所以也不要擔心一個企業被淘汰了,就會製造社會不穩定問題,其實也不是這樣的,因爲市場會創造新的企業出來的額,機會會變得更多。從商業銀行角度來講,你也不能說每一筆貸款都能拿回來,否則就不叫金融了,你的貸款放出去也有拿不回來的時候,但只要資產收益率有保障,有什麼關係呢?關鍵的問題是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要有商業原則來指導,才能對實體經濟活動的創造有貢獻。

我們要有長期主義的指導思想,這也是符合我們國家長期的發展目標。我們國家有很長遠的發展目標,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有這麼長遠的目標,我們的政策應該也堅持長期主義纔對。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