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領域突圍 法規要先鬆綁

吳詣泓分析,臺灣新創面臨的困境,在於臺灣的資本市場對於新經濟領域「不友善」,全球不少新經濟領域公司,尤其是互聯網新創,剛開始爲快速搶攻市場、衝刺規模,初期虧損是必然。吳詣泓表示,但臺灣並未開放互聯網或新經濟公司虧本上市,「如此一來,VC投資了新創,無法在資本市場退場,加上臺灣本地市場規模不夠大,導致最後變成『堰塞湖』,進退兩難。」

「新經濟公司拿不到資金,接下來的結果就是挖角不到全球頂尖人才,國際化也會出現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吳詣泓表示,臺灣不少網路新創有技術、有人才、有能量,但現有的法規制度有如「緊箍咒」,一旦鬆綁,再輔以政府推出投資新創企業減免稅務優惠,將可帶動臺灣新創圈蓬勃發展。

吳詣泓也表示,臺灣新創在創立第一天,就該把目標市場設定在全球,不能僅侷限在臺灣,如此一來商業模式、格局也會不同,也較容易吸引海外資金垂青。

Vpon業務遍佈亞洲七大城市,近期獲得C輪4,000萬美元(約新臺幣11.9億元)資金,更獲日本與韓國政府背景的投資機構CFJ與STIC青睞。以目前Vpon的股權結構來看,除了創始團隊以外,其他都是海外投資人,較少有臺灣本地的投資。

對此,吳詣泓表示,「數據」是全球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智慧政府」的根基。而在新經濟領域中快速成長的公司,包括AI、Fintech、共享經濟等企業,「數據就是其最大公約數」。不僅如此,「數據更是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產」,「日本韓國已看到此趨勢優先佈局,臺灣政府更該重視數據的重要性,積極投資臺灣新創,建立完整的數據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