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古琴大師王兵:斫一張古琴 傳一脈文化
檀香嫋嫋升,王兵輕撫古琴,當代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根據北宋詩人晏殊的《浣溪沙》所創的古琴曲《小園香徑獨徘徊》便如流水般在耳旁來回盪漾。琴音環繞間,一幅落花流水的山水國畫場景便緩緩呈現在聽者的腦海中央。
王兵,1976年出生,祖籍重慶,目前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由於從小受外公薰陶,琴、棋、書、畫皆有涉獵,十二歲時王兵便跟着外公學習古琴製作,十五六歲時就已基本掌握古琴製作技藝。
王兵在做古琴木胎。人民網 塗敏攝
“外公是個傳統文人,特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喜愛古琴。”王兵說道。外公年輕時在成都求學,寄居在製作古琴的親戚家,由此學得一手斫琴術。因時代侷限,王兵的外公晚年才重新撿起斫琴術,在歷經百次打磨、數年鑽研後終於斫得一張古琴。這時外公已經不會演奏,只能抱着那張琴坐在院子裡搖椅上遙看夏日的晚霞,一言不語。
“古琴平放在他腿上,右手不時撥動琴絃,古樸的琴音和外公臉上金色的霞光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可能就是我對古琴執着的起源吧。”王兵的思緒回到了外公得琴的那個夏日傍晚。
受外公的影響,參加工作後的王兵心中一直放不下對古琴感情,於是在2008年,王兵拜遵義播州琴會老琴家衛家理老先生爲師,學習古琴演奏。
刮灰胎。人民網 塗敏攝
“衛老先生知道我會制古琴後對我說:‘現在播州琴會有演奏的、打譜的、研究的,就是沒有斫琴的,我希望你能把這個手藝撿起來,不要讓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在我們一代人手裡斷了傳承。”這時王兵腦海裡浮現出外公晚霞下撫琴的畫面,稍作思慮後,他鄭重的答應了衛家理老先生,從此成爲一名職業斫琴師。
古琴講究天人合一、陰陽相濟,主要由面板和底板組成。面板以桐木、杉木爲主,稱爲陽材,代表天;底板以梓木、楠木爲主,稱爲陰材,代表地。
王兵制作的古琴半成品。人民網 塗敏攝
“古琴的選材非常苛刻,主要以桐木、杉木、梓木、楠木爲主。而且這些木材需要自然乾燥百年以上,從鄉野間瀕臨荒廢的木質建築裡拆下來的舊木料是主要來源,這種老木料性狀穩定,斫出的琴音質會好很多。”王兵表示。
從木作斫琴胎、裱布、刮灰胎到漆作刷面漆、打磨、上弦調音,整個斫琴工序達100多道,使用斧、刨、鏟、挫等幾十種工具,耗時2到3年不等。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都會直接影響古琴的最終音質。
王兵制作的古琴木坯。人民網 塗敏攝
因工序多、要求嚴,王兵每年斫的成品古琴都不會超過十張,每一張古琴都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2017年6月,王兵斫的古琴獲得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頒發的銀斫獎。2017年、2018年、2019年,王兵先後獲得匯川區、遵義市、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稱號。
打磨漆面。人民網 塗敏攝
王兵制作的古琴因做工精良、音色手感好,受到業內人士一致好評。除中央音樂學院定製的古琴外,其產品遠銷北美、東南亞。因爲精力有限,客戶想購買一張王兵制作的古琴往往要提前2年預定。
王兵爲古琴成品上弦。人民網 塗敏攝
“斫琴對斫琴師的國學文化底蘊要求高,琴、棋、書、畫皆有涉獵只能算個底線,最關鍵的還是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能忍住生漆過敏帶來的各種生理反應。”王兵表示。
因爲還年輕,王兵對傳承人的態度是隨緣,不強求弟子學習斫琴術。目前他帶的2個弟子都還在學習古琴演奏的階段,能不能繼承他的斫琴術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王兵爲古琴成品上弦。人民網 塗敏攝
“現在我和我的夫人共同經營着一家琴院,在斫琴以外也教授古琴演奏,同時也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廣,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王兵說道。
王兵爲古琴成品調音。人民網 塗敏攝
琴音渺渺,檀香在琴室內瀰漫。
王兵試奏古琴。人民網 塗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