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白蟻邁開一大步!興大破解白蟻與真菌共生關鍵

興大研究團隊臺灣唯一與真菌共生白蟻物種--臺灣土白蟻作爲研究對象,破解白蟻與真菌共生關鍵成分。(陳淑芬翻攝)

興大研究團隊破解白蟻與真菌共生關鍵成分,研究成果爲白蟻防治邁開一大步。(陳淑芬翻攝)

養菌白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是嚴重經濟害蟲中興大學昆蟲系與植病系研究發現,臺灣土白蟻分解木材建立菌圃,種植真菌雞肉菇絲,取食孢子並協助傳播孢子,團隊在白蟻與真菌共生過程檢測大量樣本,破解共生的關鍵化學成分,未來可作爲新型餌劑,爲防治白蟻邁開一大步。

興大昆蟲學博士邱俊禕與物病理學博士生歐玠皜研究臺灣唯一與真菌共生的白蟻物種--臺灣土白蟻,牠們初步分解收集到的木材,建立種植真菌的基質菌圃,當白蟻取食真菌孢子時,也協助真菌傳播孢子,這類有農業行爲的白蟻稱爲養菌白蟻。

土白蟻種植的真菌爲雞肉絲菇,從菌圃中長地表產生白色菇體,以菌絲形態存在,味道鮮美口感似雞肉,並長出一粒粒球狀的白色孢子球,每個孢子球內含無數的真菌孢子,而土白蟻嗜吃孢子球。研究團隊從中研究發現,臺灣土白蟻與真菌共生的關鍵化學成分,研究成果今年6月刊登頂尖國際期刊「真菌生態學」( Fungal Ecology)。

邱俊禕表示,過去對白蟻偏好取食孢子球,並沒有良好解釋,研究團隊發現,孢子球內有幾種白蟻所需要的必需胺基酸,在菌圃跟菌絲都沒有這些高營養價值成分,這是真菌生命史得以有效延續的直接證據,目前防治養菌白蟻仍缺乏有效誘引餌劑,這項關鍵化學成分,預期能投入新型餌劑開發。

邱俊禕的指導老師李後鋒副教授表示,研究團隊檢驗菌圃、孢子球與白蟻的化學組成,爲收集足夠分析的白蟻,付出龐大的人力時間。要能分析白蟻化學組成的最小需求重量是300克、分析孢子球化學組成則須3克,就必須收集超過10萬隻的白蟻及12萬顆的孢子球,而每顆孢子球大小不足1公釐。

研究團隊不眠不休地在菌圃收集孢子球,負責採集土白蟻的學生關貫之表示,他跟實驗室同仁花3個月時間,每天拿着手持吸塵器跟分離設備,在樹上「吸」白蟻,才湊足300克的白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