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滲透法應由新民意討論

蔡英文總統。(陳信翰攝)

民進黨堅決要在總統與立委大選前完成「反滲透法」立法,除有動員危機意識藉此建立政治聯盟拉擡選情外,更讓往返兩岸的臺商、臺生、臺眷、臺師,甚至退休軍公教人員,產生「寒蟬效應」。衡諸現代民主國家皆在國安體制與立法加以完善,此並無不可;然在欠缺政黨對話協商、社會共識下而倉促立法,反而傷害民主體制運作。

民進黨提出「反滲透法」及國民黨推動「反併吞中華民國法」,其版本主要皆針對滲透及併吞行爲,採事後加重處罰;而時代力量提出「反境外敵對勢力併吞滲透法」和部分民進黨立法委員、基進黨「境外勢力代理人登記法」的版本,則強調「事前登記、事先揭露資訊」,並定義外國代理人、境外敵對勢力等,揭露境外勢力背後金流等資訊,防止其介入民主過程。尤其基進黨呼籲將「統戰揭露」機制納入「反滲透法」之中,揭露中共「代理人」行爲資訊以達嚇阻之效。顯見政黨間對此法案從立法目的、從法案名稱、防範事項、主管機構皆有所不同,相關法案之整合亟需透過政黨協商溝通尋求最大公約數。

但立法協商過程中極其短暫、倉促,相關政黨協商有所不足,易引發政黨間日後對立與衝突。9月21日蔡英文表示針對大陸對臺滲透,必須尋找適當的法令基礎進行反滲透、10月29日將相關法案一讀付委,11月3日蔡英文表達希望民進黨立院黨團與其他黨團儘速協商,表達「反滲透」始是重點。

民進黨立院黨團強推該法已於11月29日逕付二讀後,現已進入1個月朝野協商冷凍期,擬於12月31日院會三讀通過。顯見,蔡總統有強勢介入立法過程傾向,民進黨主導下立法院有淪爲憲政體制下總統府之「立法局」,欠缺國會自主性。

民進黨立院黨團在倉促之間排定11月28日舉辦公聽會,但11月29日立法院院會中提案逕付二讀。而公聽會中民進黨遴選5位學者專家,而國民黨僅遴選2位代表與會,其間各說各話、毫無交集,國民黨認爲行政院應有自行提出版本,而非僅透過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提出,如此未來涉及執行行政機關並不明確。相對於時代力量或基進黨所提類似法案,皆指明執行行政機關,如國家安全局、法務部等。且在二讀會中,國民黨抗議集體缺席,形成泛綠政黨在無其他政黨阻擾下逕付二讀,草率立法此將埋下日後政黨嚴重衝突導火線。

先前大陸臺商組織強烈反對「中共代理人法」,現也「強烈譴責反滲透法」,並稱此一法案是綠色恐怖將「阻擋廣大臺商安全回家的路」、「讓廣大臺胞籠罩恐怖中」。若干臺商組織批判此作爲形同恐嚇、威嚇參與兩岸交流的臺灣民衆,損害臺灣民主及言論自由。

原本「兩岸牌」是國民黨的強項政策議題,卻因民進黨運用批判「兩制臺灣方案」、「反條例修正風波」結合保障主權與民主防衛機制,建立「保臺抗中」聯盟策略而拉擡選情奏效。民進黨趁勢再祭出「反滲透法」,在欠缺政黨間法案整合、倉促急就章立法及缺乏對利害關係者有效溝通,此法不僅無法有效達成與政黨、公民社會團體及臺商組織對話共識,恐也因強行立法而造成政黨政治日趨對立及社會不安與恐懼,反而傷害臺灣民主體制運作,回到戒嚴恐怖統治時代,國民黨無論如何都要擋下粗暴立法,留給大選後新民意討論。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