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學運或加速兩岸交流

王忠寧

隨着王金平「先立法再審查」的承諾,「反服貿學運已逐步落幕。由於本次學運背後,有着深深的「恐中」心理,更有甚者直接高舉「反中」旗幟,很多人看來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會因此受到很大阻礙。但筆者認爲,此次學運可能是兩岸交流磨合過程中的一個陣痛期,之後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依然可盼。

首先,大陸方面會「棄王投馬」。在去年「馬王鬥」期間,大陸雖未明確表態,但傾向支持王金平的意味明顯。而此次學運卻讓中共看清,馬英九在支持服貿過程中表現積極,而這與王金平整個過程的不作爲乃至今日的背信棄義鮮明對比。現在的兩岸關係是兩岸分治六十多年以來最好的時期,是兩岸交流最頻繁、互動最熱絡的時期,這無疑都是馬英九的功勞。中共認識到,馬英九纔是兩岸關係發展的真正推手。

第二,大陸認清民進黨不可靠。此次學運雖有質疑是民進黨背後操作,但即使並非直接插手,也確有民進黨背後支援。雖民進黨已無法插手運動後續的發展形勢,但中共卻看透了民進黨遊走於大陸和反中之間、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兩面三刀的行徑。尤其,學運的學生領袖多有民進黨相關背景,他們也稱得上是民進黨未來的新生代。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民進黨都已失信於大陸。若做最壞打算,即2016年民進黨執政,則中共必須要在此前儘快與國民黨政權達成一定成果的協議才行。

第三,中共本身也有緊迫性。習近平上臺後,加緊改革步伐,加強打擊貪腐力度,可以說主要力氣都花在了內政方面。雖然相對於大陸內政,兩岸事務並非當務之急,但也絕非是可以拖延的任務。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之前的2020年幾乎成爲大陸一切事業發展的節點。兩岸關係的確立,也絕對不能晚於這個關鍵的時間點。無疑,簽訂以統一爲目標的「和平協議」,是向中共百年黨慶最好的獻禮。

第四,馬儘速確定歷史定位。馬英九連任後,馬上提出自己要達到某種歷史定位。雖然他並沒有明確說明是怎樣的歷史定位,但他的歷史定位一定是「中國史」的定位,而不僅僅是「臺灣史」的定位。顯而易見的是,這個歷史定位其實就是促進兩岸關係達到某種高度。馬英九有着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情結,從內心支持兩岸統一。無論是推進「馬習會」,還是促使陸委會主委部會首長官職身份訪問大陸,都可以看出馬英九推動兩岸關係的迫切心情。4月9日,馬又強調,將持續推動兩岸關係,且不排除推動兩岸「政治議題」。此次學運使馬英九沒有退路可走,只能更加激進向前。

第五,無法寄希望於年輕世代。這次學運的發生,讓兩岸都看清檯灣年輕一代對「中國」認同感的大幅降低和強烈的「恐中」心態。兩岸之間現在之所以往來密切,是因爲推動兩岸交流的上一代人還有着很強的「中國」認同。而這些已經沒有「中國」認同的年輕世代,將會成爲臺灣未來的主人,那時的兩岸關係很難再靠這種國家認同和民族情義維繫。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很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如果兩岸之間的關係不在老一輩世代做個確定,年輕人之間越走越遠,走向融合的兩岸關係將很難實現。

第六,大討論促進對陸瞭解。雖然太陽花學運高舉標榜反對黑箱操作,但實爲反服貿。而立法院外圍的民衆,卻秉持着開放的態度,參與到服貿利弊的討論中。理不辨不明,誤會不說不解。有些反服貿者雖捏造事實、抹黑大陸,但卻在不斷一來一回的討論中被反駁和澄清。這次學運所掀起的大討論,使一部分恐懼大陸的民衆在審視服貿過程中重新認識大陸。這有利於化解民衆對大陸的誤會和刻板印象,使今後的兩岸交流中減少阻礙。

最後,學生影響日漸勢弱。由於學生無上限的加碼與長時間佔領國會,使得原本支持或同情學運的民衆開始產生厭倦甚至反感情緒。這場學運若以330大遊行爲終點結束,本可以得到廣泛的好評和肯定。但330卻成爲轉捩點,使原本讓民衆有所期盼的學運反而讓人民產生不滿,支持率一路下滑。近日,佔領議場的學生又召開「人民議會」,更是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鬧劇一場。而民衆也不得不因此而重新考量這個學運的正當性、其反對內容的合理性。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民衆也開始重新反思兩岸關係未來何去何從。

兩岸關係交往過程中,大致會經歷三個階段:一、因不瞭解致使好奇的起步期,此時臺灣民衆較願意接觸大陸,且當時臺灣在交流過程中佔有優勢和自信;二、發現兩岸差異、卻又瞭解不夠充分而導致的衝突期,也是現在這個時期,是一個摩擦不斷的磨合期;三、瞭解增多、緩和敵意的和平期,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走向,也是臺灣迎來長久穩定的時期。縱使民進黨再次上臺,也無法阻擋兩岸交流的大勢所趨,只能影響到兩岸融合進程的速度快慢。風雨過後是彩虹,寒冬過後是暖春。相信兩岸關係經歷這次的磨合期後,會有更好的發展在未來。

●作者王忠寧,筆名,自由撰稿人博士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