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論球/運動也「一國兩制」用一半拚世界臺灣人真屌

文/何長髮

「一國兩制」是國人非常敏感的字眼,不管是大陸臺灣問題,甚至是臺灣島內一南一北強烈對比的政治意識形態,聽起來都令人頭痛,現在連在臺灣搞足球也有「一國兩制」的問題發生,這對於長年努力希望能從上到下都能重視這塊世界主流運動耕耘者,是很大的致命傷。

12月1日同在臺北市落幕的兩項足球大賽,一個是全國足協主辦的城市聯賽,另一個則是由國內人制足協主導的海峽杯五人制超級聯賽,從參賽對象看,有來自大陸江門、福州、晉江等五支外隊參與的海峽杯,理論上應較受重視纔對,但事實上卻非如此,主要是國際足總唯一的臺灣對口單位只有一箇中華臺北足協,現在臺北另組五人制足協的核心羣,正是之前主管中華臺北足協被推翻的一班人,如今自立門戶專搞五人制活動。

兩項大賽在臺北同日頒獎閉幕,但盛況差很多,看隔天媒體見報率,幾家大報只有蘋果一家捧場報導海峽杯五人制最後結果,而城市聯賽臺電再封王則是一家不漏全報導。

海峽杯五人制名稱上是海峽兩岸球隊參賽,但找來的大陸球隊都是實力比臺北還差的對象,唯有靠臺灣國腳朱家葦及張仟縈撐腰的江門千色花除外,最後成績七隊中,雙北市奪下了冠、季軍佳績;而之前才收兵的亞洲五人制東亞預賽中,由中華臺北足協派出的國家隊碰到中國大陸隊則輸掉六個球,兩項對比之下,目前中國大陸的五人制足球實力在臺灣之上,但受爭議的是我們對外參與五人制足球賽,卻也存在嚴重的「一國兩制」弊端。

2006年之前,當以張展維主政足協秘書長時期,足協在運作上,對五人制足球特別用心,動用協會經費,多次拉隊遠赴歐洲訓練比賽,在培訓架構上,偏重照顧北投自家子弟兵,更「劃地自限」規定十一人制國腳,不得再踢五人制代表隊,以保障北投子弟兵。任內最大功績就是爭取到2004年國際足總五人制世界盃在臺北舉辦,但中華臺北的國腳未必全是國內最佳球員的組合,一半被北投小將佔走,我們只用一半的實力去拚世界盃,臺灣人還真屌。

這種現象在全國足協改朝換代後依舊存在,先是張展維以北投子弟兵另組全國及臺北市五人制足協,並創辦海峽杯兩岸五人制超級聯賽,再次劃地自限與中華臺北足協各玩各的,而足協對外參加亞足聯的亞洲五人制賽,北投這班踢過世界盃五人制的好手不參與,成績好壞與其無關,但我們可以整合最好的陣容去對外比賽,爲何這些領導臺灣足運的相關人,無心共識大局攜手合作呢!

在足球世界中一半的人口參與五人制競賽,對我們爭取國際成績較十一人制難度低,拿亞洲盃來說,報名角逐十一人制的超過四十隊以上,而競逐五人制的卻少了一半的國家地區,反映出五人制足球較不受到重視,當一半的亞洲國家對五人制還不夠重視之際,正是我們抓緊時機,利用五人制加快前進亞洲列強的腳步。

而臺灣足球現在是以一半的力量在拚世界,國腳的整合只用國內一半的精英好手是問題之一,連現在領導臺灣足運的中華臺北足協,在運作上卻也出現「一國兩制」的問題。

角逐今年十一月中的亞洲五人制東亞預賽,足協臨時召集選拔小組從八月的體委杯中選出國腳,同樣是國家隊的組成,出現五人制由選拔小組選國腳交給教練,而十一人制的國腳,不管是本土或外籍教練掌兵,完全由教練自主點將進入國家隊。

長久以來,足球領導單位最爲人詬病的是,一小撮人把持足協,拿五人制國家隊的教練人選,運作上即出現兩套完全不同的辦法,在去年之前的模式,是由五人制比賽的冠軍隊擔任國家隊教練,但這次國家隊教練則改由足協成立選拔小組先選出教練蔡佳峰擔任,再從選拔賽中幫教練挑國腳。從國家隊的產生運作看問題,足協今天無法服衆,就是無法去除「人治化」的弊病,迴歸走向「制度化組織化」的運作。

現今足協可說是「多頭馬車」的領導統御,內部存在着矛盾。對於國家隊的運作,理事長盧崑山有自己的運作思維,掌管男足國家隊的劉領隊另有自主權,而國家隊總教練有自己的主張,更怪的是,協會又有個的技術總監,外加多了一位協會編制內的專任教練,另外還有管國家隊教練及球員的教練委員會等等,單純的體系下,這樣還不「多頭馬車」嗎?

看看這幾年國家隊教頭的聘用,從巴西迪多,到日本今井敏明,隨後盧理事長從巴西找來教練三人組,又跳出訓練組長陳信安自己當國家隊教練,成績不佳被推翻後,換來羅智聰掌兵,如今又找來南韓教頭李泰昊,我們到底在追隨那一套,也到處在適應不同的教法,不亂嗎?

基層在問,現有這班子足協領導,之前請來日本今井敏明、巴西三人組這些外國教練來臺,對臺灣的足球幫助在那,他們有幫助讓臺灣的足球人更瞭解到什麼叫足球嗎?有人反駁說,這些外籍教頭肚子裡的東西,只是對足協一些核心內的人因方便而多少有吸取到,但對基層幫助多少。

足協領導空有理想,但不切實際,請多聽聽基層的心聲,更重要的是,會務運作不能沒有制度化,豈可讓國家隊的整合再出現「一國兩制」,更要用心整合臺灣熱心搞足球的力量,別自不量力還在用一半的力量跟人家拚足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