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 不只是鮑魚眼淚

李武忠

國內雜誌大篇幅報導兩岸農業不平等競爭並以鮑魚眼淚封面引發很大的迴響政府部門也做出迴應。兩岸簽定ECFA後對臺灣產業影響各方解讀不同,表面上對臺灣農產品總體出口中國有幫助(2013年臺灣農產品在兩岸貿易中享有1,780萬美元的順差),但是對於部分農漁產品兩岸確實存在競爭關係且臺灣優勢漸失,臺灣政府應該勇敢面對真相,不能只報喜不報憂,甚至故意誤導輿論。臺灣對於中國廣大消費能力不應排斥但是如何在兩岸交流過程緊握核心能力來維持競爭優勢並分散市場風險,恐怕是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認真思考課題

以政府引爲ECFA樣板石斑魚爲例,石斑魚屬高經濟魚種市場接受度高,過去並未受政府青睞無法列入旗艦產業,全靠業者慘淡經營。在納入ECFA早收清單項目後,在政府全力推動下國內養殖石斑魚面積及產量快速增加,但是出口市場幾乎全集中在中國與香港,根據最新資料顯示,今年1-8月臺灣養殖石斑魚出口到中國(含香港)的數量達10964公噸佔總出口量11000公噸的99.67﹪,出口到日本只有18公噸,美國掛零,還是沒能分散風險。近來受到中國官方奢令以及中國本地養殖石斑魚數量增加影響,臺灣石斑魚出口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已出現減少現象值得重視,爲石斑魚產業長遠發展考量漁政機關應該將產業輔導重點放在積極開發國內以及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而不是寄希望於中國單一市場。

另一個廣爲兩岸政府宣傳的養殖蝨目魚,在臺灣屬於傳統平價美食,也被納入ECFA早收清單項目,和學甲契作風光一時,但是由於多刺、含臭土味、不懂烹飪、知名度低等因素,中國當地居民的接受度不高,銷售一直不理想,兩岸政府卻都不願認真面對,找出問題癥結所在。根據官方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8月臺灣養殖蝨目魚出口到中國的數量竟然只有1公噸,較去年同期出口數量183公噸還低,對此我國政府部門有必要對外說清楚,不能迴避。

國內養殖鰻魚、臺灣鯛和臺灣鮑魚(九孔)產業雖然不是因簽定ECFA後才失去原有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但是不容否認,該三項臺灣原本引以爲傲的養殖魚種,系由於臺商科技人員將國內辛苦研發的生產、加工、管理模式等技術和設備整場引進中國並結合當地低土地、勞工魚苗等優勢很快超越臺灣現有規模,成功搶佔臺灣鰻魚在日本市佔率(2014年上半年日本進口中國活鰻烤鰻分別佔總進口量的82.0%及98.0%)以及臺灣鯛在美國原有的市佔率(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吳郭魚進口國,其中2/3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產羅非魚(即吳郭魚)還順利打進檢疫檢驗規定嚴格的歐盟市場(2013年輸出羅非魚冷凍魚片數量爲16014公噸),不僅如此,中國產鮑魚更以低價搶攻臺灣市場,臺灣只能靠品質來固守少部分市場。

這些實際發生的例子一再提醒臺灣政府與民衆在與中國交流過程要有「保密防諜」的意識,而不是任意讓臺灣農業僅剩的少數核心專長國際化爲名徹底被掏空,臺灣農漁業確實存在生存危機,農漁民應該站出來發聲,別讓ECFA最終成爲農漁民傷心的眼淚!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