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大敵就在小英身邊

文/宋健人 圖/多維TW

在「5‧20」之前,很少人能夠預料五個多月後的政局民進黨的二度執政,竟似雪崩般全面挫敗,如日中天的蔡英文滿意度暴跌。尤有甚者,此種崩壞局面的造成,顯然也沒有什麼地動山搖的事件。在兩岸關係上,就是不談「那四個字」,除此之外,都在既有架構下維持現狀,既沒挑釁,也從未有所謂真正「力抗中國」。海峽兩邊領導人對此心知肚明,再怎麼假戲真做,諒也不致搞出燎原烽火。

社運團體頭號大敵

所以,執政挫敗的原因就不必向外探求了,應該直指蔡英文的執政能力核心價值用人哲學。先來談談搞政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了解究竟「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其實,由蔡的滿意度劇降,而不滿意度大幅揚升,就可看出她的敵人陣營顯然壯大了,而己方陣營則在萎縮中。若將蔡的敵人歸類,並排列順序,大概可以得到以下結果:小英最大敵人是社運團體,其次是時代力量,再來則是中共,最後纔是國民黨

會形成這樣的排序,系因蔡執政以來最大敗筆,是改革議題失焦與延宕,欠缺魄力與堅持;價值與信仰搖擺不定,導致政策方向模糊;過度向少數極端的聲音妥協,並未真正瞭解臺灣主流民意與政治、經濟現實。加上用人的偏差,讓保守有餘,開創不足的老藍男成了改革的絕緣體;而蔡本身則強烈信賴文青特質或屬「同溫層」的幕僚,缺乏審慎專業的政策與國安評估能力,其大量色彩飽滿、感人講話的出爐,製作一個又一個的改革夢,充分展現「政治文創」的功力。

陳水扁時期任用唐飛這類國民黨軍人,是因少數執政,拉攏藍營中人確有穩定政局的功能;但蔡是全面執政,根本沒有這種示好的需要,老藍男成爲政務官主流,只是人才不足、準備不夠,所以只好大量任用「曹營人士」。可笑的是,這些老藍男皆非降將,而是閣揆三顧茅廬求來的。因此儘管兆豐金、樂升案紕漏百出,老藍男們習以爲常,根本不覺得有大力除弊的必要,才導致民心大失。再者,阿扁時期重用了童子軍,主要是藉彼等的衝勁與開創能力,而且也未擺在重要位置,以致過度招搖;然而,小英的文青團將宣傳當成政策本身,以爲一篇好的文宣就是好的政策;以致民衆聆聽小英講話催淚感動之餘,往往不知政策牛肉到底在哪裡?

執行面的老藍男,彷如前朝遺老仍行走在新朝的舞臺,而決策面的文青則相互依偎在政治同溫層,這兩條生產線產出的小英政策,自然充滿了虛無、華而不實。如果今天台灣是太平盛世,這兩種人可能爲之增添絢麗色彩,然而小英承諾的改革似史詩般悲壯,並非老人與文青的喃喃自語。如果,包裝是歌聲,政策是曲子,小英的文青團擁有好歌喉,卻沒有好歌曲可以傳唱。小英擁有善於政策包裝的文青大軍,更是喜歡強調「溝通、溝通、再溝通」,卻忘了這些只是技巧,本質的核心是要有政策、價值。

民進黨缺乏核心價值與執政擔當,即使掌握了政權,下意識仍以爲自己是在野黨、反對派,甚至是抗爭者。更嚴重的是,執政者應該關照大多數民衆的權益,但這些人往往是默默看戲的觀衆,不太會鼓掌叫好,因此戲臺上的主角或編劇,往往以爲喧鬧的少數人是多數人的代表。這就造成標榜公平正義的小英政府,根本找不到處理勞工議題的正確位置。華航罷工與國道收費員事件,固然已經暴露蔡政府軟弱與討好的一面,但這些事件畢竟只涉及少數人,到了勞工休假議題的處理,就充分顯現小英政府缺乏關照全局的能力與擔當。

照理說,原有七成勞工適用週休二日,此次《勞基法》的修正,所有勞工都能週休二日,即使取消七個國定假日,整體的休假日仍是大大增加,對勞工是一大福音,應可讓小英得到勞工的支持。但蔡政府缺乏政策宣導能力,硬是把自己纏繞在什麼二例、七休一的爭議中,不但資方無法接受,連想加班改善收入的勞工都怨聲載道。

更重要的是,臺灣景氣低迷,產業競爭力低落,底子已經虛弱,再加諸最嚴苛的勞動條件企業很可能就會關廠倒閉,不然就是外移;到時,再好的勞動條件,勞工也無福享受。因此最高標準的勞動條件一旦修法通過,就只能是那些少數勞團代表歡呼勝利,而多數勞工在產業結構中其實處於更不利的位置。想不到這樣的政策,也讓小英得罪多數工商界與多數勞工,執政走到了這步田地,不崩盤纔怪。

因爲這種政策思維,所以蔡政權的頭號殺手是勞團。而火力次強的便是昔日的盟友時代力量。時代力量本應是小英的盟友,它的政治光譜與民進黨相近且重疊,最後只有對撞才能出頭。剛好民進黨在一些政策與弊案上說法不清,做法猶豫,這些執政包袱,給了同屬綠色板塊的時代力量對民進黨補刀的機會。在勞工議題上如此,在一些環保抗爭、土地徵收,更是彼此兇狠地砍殺。其實,環保、都更抗爭,固然打着公平正義的旗幟,但執政者應認清現實,不能照單全收;小英顯然被過去自己不時念念有詞的符咒所制約,一旦有人舉起抗爭大旗,政府就必須退讓。於是連臺南市的鐵路東移,明明賴清德已辛苦協調溝通,讓多數人同意,力抗少數民粹,蔡政府仍畏於帶頭抗爭者的光環,盲目跟着少數人的旋律起舞;以致高雄少數人抗議市場拆遷的火苗,也延燒到中央,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

國民黨「四大皆空」不足畏

爲何把中共列爲蔡政府的第三號敵人?並非低估其實力,而是以蔡的綠營出身,再怎麼求同存異,也難以公開承認以一箇中國原則爲核心的九二共識,基本上只能環繞周邊搞搞文字魔術。所以中共施壓是必然的,但力道很可能會在逐漸體諒小英的苦心之後減緩,找到恐怖平衡點。但小英的中國政策盲點不在政治面,反而在經濟面,也就是迎合獨派民粹,針對中資來臺參股購併,一律掛起免戰牌。平心而論,中國崛起後經濟實力大增,過高的外匯存底與產業轉型的需求,向外購併是必然的過程。其購併或參股臺灣企業,固然基於自利動機;但臺灣近年投資不足,且產業缺少出海囗,若能借由兩岸企業的策略聯盟合作,除了可以得到資金挹注,更可開拓具有世界第一潛能的中國市場,兩岸經濟互利互補,對臺灣不啻是一種良好的發展策略。如果屈從於逢中必反的民粹,把中資妖魔化,捨棄西進的路邊玫瑰,卻追求南向的天邊彩虹,臺灣的經濟是找不到出路的!

最後,國民黨的反對是不着邊際,軟弱無力,不但找不到議題的着力點,更缺乏魅力型的領袖人物。政策上打不到蔡英文的要害,國會抗爭只是跑跑龍套,黨內上層更是內鬥不已,以往選戰的重要軍火—黨產,竟也被蔡政府扣留繳械。政策空、戰力空、領導空、資產空,「四大皆空」的國民黨,已經淪爲民進黨最不需要重視的敵人。

其實,危機就是轉機,蔡政府若能逆向思考,悟出「最大的敵人就在身邊」,在以後政策的修改或堅持中,敵友之間的合縱連橫,皆能務實佈局,以專業取代民粹,展現魄力與擔當,小英的支持度未必沒有強力反彈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