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諾獎得主做客頂科論壇:科學發現要爲所有人能夠獲取
·“真理的權威不是政治權力或宗教影響。我們所有的理論、解釋和理解都是臨時性的,必須不斷接受量化的檢驗,持續地改善和進步。並且我們認識到,科學發現必須要爲所有人能獲取,不能阻止一些個體或者國家獲得科學發現,把它藏起來。”
·一項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失業是令人最爲不快的生活事件之一,與生病、家人去世和離婚處於同一級別。然而工作也是讓人帶來最大壓力和不滿的相關的人類活動,尤其是通勤或者是見老闆。
“孩子們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對世界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如果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和導師能夠積極鼓勵這種好奇心,將極大地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影響能從孩提時代延續到日後的成年生活。”10月25日,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上海臨港舉行,今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科學和眼科學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員傑瑞米·內森斯(Jeremy Nathans)重申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致力於激勵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
主旨演講環節,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的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教授分享了他關於“科學和科學家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作用”的觀點。他想告訴青年科學家,科學方法的一個基礎原則是人們對於自然世界的理解,獲得這種理解的方式是使自己的思想接受觀察和實驗的檢驗。“也就是說,真理的權威不是政治權力或宗教影響。我們所有的理論、解釋和理解都是臨時性的,必須不斷接受量化的檢驗,持續地改善和進步。並且我們認識到,科學發現必須要爲所有人能獲取,不能阻止一些個體或者國家獲得科學發現,把它藏起來。共享是科學精神的體現。”
內森斯說:“科學研究的成果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形成果體現在那些徹底改變中,包括農業、通信、醫療和交通等領域的發明創造中。然而,科學研究的無形惠益同樣深遠,但尚未被完全認知。這些益處體現在科學思維對人類心理和社會的影響上,包括對真理的渴望、對膚淺解釋的質疑、在數據不符時放棄原有假設的意願、對新觀察和新思想的開放態度,以及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欣賞。這種思維方式不僅能促進社會各領域的發展,並能夠服務於從‘小家到大家’各個層面。”
格羅斯提到,科學技術對於人類福祉帶來了巨大的裨益,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威脅和挑戰。“科學和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行善,也可以爲惡。有時候我們能事先預知技術的獲益,但是它帶來的一些危害卻是讓人始料未及的。”例如,今天我們已經清晰地感受到自然向我們發出的信號——氣候變暖真實存在,並就在我們身邊發生。
端粒與疾病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分子、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傑出教授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分享了她團隊對端粒的研究。據介紹,端粒位於染色體末端DNA序列,它有兩大重要的功能:保護染色體的末端和系染色體的長度。端粒是重複的DNA單位,在每次細胞分裂時都會丟失,端粒酶則會識別出末端端粒的消失。端粒酶是所有細胞分裂所必需的物質。
格雷格好奇:如果沒有端粒酶,會發生什麼?於是她們對小鼠進行基因敲除實驗,發現隨着每一次細胞分裂,端粒變短,變短的端粒導致細胞死亡或衰老。一些疾病是因爲沒有足夠長的端粒所導致的。在人類中,她們也發現端粒酶和其他端粒維持基因的遺傳突變,會導致與年齡相關退行性疾病。她們研究了有端粒酶或端粒維持基因突變的家族,發現端粒酶減少或端粒維持基因的遺傳突變,會導致骨髓衰竭,由於骨髓中的細胞無法正常更新,又會導致肺纖維化,之後是肺癌、肺氣腫、肝硬化、胃腸疾病等。
接着她們進一步測量了端粒長度,想知道端粒長度和什麼疾病相關。她們發現:如果端粒酶長度減少,衰老會更加顯著。端粒基因有缺陷的人,端粒較短,患年齡相關疾病的風險更高。而端粒長的人更加容易患癌症。也就是說,端粒長度的平衡在人類疾病中起了關鍵作用。
人工智能與工作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經濟學皇家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關注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的影響,尤其是對員工工作倖福感的影響。“我認爲提高生產力是首要目標,同時我也認爲員工的福祉、員工的身心健康應該是關鍵目標之一。我們需要工作才能夠產生創造力,但是如果工作讓人不開心、不快樂,甚至患上抑鬱症和心理疾病,這樣的代價是否值得呢?”
他們的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失業是令人最爲不快的生活事件之一,與生病、家人去世和離婚處於同一級別。然而工作也是讓人帶來最大壓力和不滿的相關的人類活動,尤其是通勤或者是見老闆。“一直以來,只有生病臥牀在幸福感得分上面是始終低於上班的。”
皮薩里德斯觀察到,人工智能監控或自動化技術會增加人們的焦慮感,一方面讓大家擔心失業,另一方面也讓大家擔心傳統工作類型的一些優勢會消失,比如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可能不復存在。不過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仍然非常有限,很多人的擔憂暫時不會成爲現實。
然而皮薩里德斯說,“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因爲(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時代可能即將到來。”在他看來,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不知道人工智能將以何種形式出現,迄今爲止人工智能並未朝着大多數人所期待的方向去發展,即改變人類福祉。“比如人工智能在監控方面的應用,以及在軍事衝突中的應用,許多企業不夠透明的應用。”他們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人工智能和其他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實際上降低了工作質量。歐洲爲轉型做了充分的準備,其中一部分是爲更換工作的員工提供社會支持和培訓。在身心健康和主觀幸福感方面,其實歐洲的平均得分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原因可能是歐洲工作時間較少,社會支持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