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塗鴉街,城市情緒的晴雨表

塗鴉之於城市,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塗鴉一直是作爲主流文化的反面存在的,在合法和違法間“鋼絲”。在擁有英、法兩種官方語言加拿大,塗鴉文化遍地開花,隨着隆隆行駛的加拿大國鐵貨車,傳播到幾乎每一個居民點。在該國最大城市多倫多,自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就自發形成了一條富有特色的“塗鴉巷”,它的起起落落,折射了加拿大社會多元文化的相愛相殺與求同存異的過程。

整棟房子變成了一個塗鴉作品。

“塗鴉巷”位於多倫多皇后西街以南的一條小巷長約1000米,介乎斯帕蒂娜街和波特蘭街之間。這裡是貧民區,並不寬的街道兩側,是紅磚砌成的三層或四層舊樓,一層是“底商”,上面則是住戶,也有些建築經過翻修或粉刷,呈現出“過氣鋼筋水泥怪獸”的灰白色。這些或紅或灰的建築外牆,畫滿五顏六色、風格各異的塗鴉,有的寫實,有的寫意,有的則是各種文字和圖案的組合。熟悉加拿大“塗鴉”的人士會告訴你這幅是DOH團隊傑作,那幅是HAS團隊的手筆遠處那個“底商”卷閘門上,則有大名鼎鼎的SKAM或Uber5000等“塗鴉大師”的“鉅作”。

這樣的“創作”最初並不爲多倫多市政所容,認爲“有礙觀瞻”,影響市容,幾年前得癌症去世的“性格市長羅布·福特就憎惡“塗鴉巷”,幾次公開揚言要“徹底整治”,把這條被“污染”的小巷變得窗明几淨、四白落地,結果這位在市民中人氣很旺的市長直到下臺,也未能完成這一“壯舉”——相反,在“塗鴉巷”“大師們”創作的“漫畫臉”福特大頭像,不止一幅。

自誕生之日起,一些“塗鴉團體”就不斷挑戰市政管理規則,試圖將塗鴉合法化。2011年,多倫多垃圾工連番大罷工,藉着“大好形勢”(反正到處市容都一塌糊塗,塗鴉總比亂扔垃圾好得多),“塗鴉巷”被成功“洗白”,隨後還被納入多倫多市政廳旨在培養“合法街頭藝術”的START計劃,有條件地吃上了“皇糧”。

如今“塗鴉巷”周遭一公里範圍內的小巷也被“傳染”,相鄰的拉什巷更被一些蹩腳導遊張冠李戴誤指爲“塗鴉巷”本身。不過在“塗鴉界高端”圈子,“塗鴉巷”的“核心舞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區域”,“大師們”擠破頭也要把自己的“大作”塗在那1公里範圍內的牆壁上,宛如“某某到此一遊”一定要寫在真名勝上一般。

行內規矩”,每個“畫位”一旦分配停當,在一定時限內任何人不得“褻瀆”。約定時間一過,就會被徹底清理,其他人再畫上自己的塗鴉。

如今這裡成了多倫多市政當局部分“進步人士”大力兜售的“特色文化景區”,也是各類半即興活動(如街頭音樂節地攤音樂家光碟兜售等)的“集散地”,和各國塗鴉“大師”們“以塗會友”的擂臺。但也有些曾經活躍在這裡的“大師”銷聲匿跡,他們認爲,“塗鴉的生命在於踩市政規矩的鋼絲,而不是吃市政的軟飯”,這裡都變成景點了,不但沒人“打擊”,還有人給送“盒飯”,我還能有啥創作靈感呢?

當地居民對這個“特色文化景區”觀感複雜:“塗鴉大師”們給這裡帶來了人氣、知名度和一點點商機,卻也讓這個著名的“髒亂差窮”社區長期得不到改造,至今這裡的路面仍然坑坑窪窪、污水橫流,市政廳倒是送來不少嶄新的垃圾桶,但這些垃圾桶的外壁,大部分也已被暫時擠不上牆壁的“替補大師”們畫成了“花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