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審判如懿,而我偏要審判她!

● 作者 ╳林宛央● 來源公號 ╳宛央女子

● 配圖 ╳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順手,那就記得點個贊”

我是宛央。

誰能想到,最近血洗各大網站的,竟然是兩部下架了好幾年的劇《如懿傳》和《延禧攻略》。碰巧兩部,我都完整看過兩遍,對劇中很多人物仍有深刻的印象。

最近被審判最多的一是如懿(原型是歷史裡的乾隆繼後),二是令妃。我覺得如懿是有點讓人怒其不爭,因爲這個劇塑造的本來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後宮悲劇形象,只不過編劇能力有限,沒有很好地貼合好歷史的縫隙寫,所以導致如懿,甚至整部劇看起來彆扭又擰巴(我好想挑戰去寫一部後宮小說啊) 。

而至於令妃,當年第一次看《如懿傳》,到了後半段,就有點不適感,因爲覺得電視劇對這個角色,惡意有點大了。

我以前寫過歷史上真正的令妃,說她後半生基本就是在借生孩子的勢,但是當時有些疑惑我自己也沒搞清楚,比如說令妃爲什麼一開始沒生孩子,後來則拼命生。

這兩天,我又去查了很多資料,聽了很多歷史講座,終於覺得可以重新再寫一次令妃了。

開篇先說明,她當然不是《如懿傳》裡魏嬿婉那種命運,也不是《延禧攻略》裡魏瓔珞的暴脾氣,如果非要挑一個電視劇裡的人來對標的話,魏瓔珞的經歷+《還珠格格》裡令妃的性格是比較接近的。

她當然聰明,但不是工於心計那種,令妃聰明在懂得審時度勢,然後情商又極高。因爲我想盡量還原歷史上真實的令妃,所以今天這篇就不寫任何電視劇劇情,而是根據一些歷史記載,回望一位傳奇女性的人生。

令妃入宮的具體年月,史料並未記載。只記錄令妃姓氏是魏氏,包衣人。

什麼是包衣人呢?簡單點說就是皇族的世襲家奴。所以她最初入宮,身份就是宮女,宮女哪一年進宮自然不會有人專門記載。但是她因爲容貌秀麗,加上運氣不錯,是在富察皇后那裡當的宮女。

她在《清實錄》的第一次亮相是乾隆十年。

史料如此記載:乾隆十年。乙丑。正月。諭、朕奉皇太后懿旨。魏貴人、著晉封爲嬪。

冊書上說她:“諮爾貴人魏氏、久嫺姆教。長奉女箴。禮法是宗。凜小心而嚴翼。敬勤弗怠。遵內則以溫恭茲仰承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爲令嬪。”大致意思是說她知書識禮,勤勉恭順。

魏貴人就是後來的令妃,也是魏瓔珞的原型。

那一年距離她入宮,據後來研究史料的人推測,只有四年,她應該是乾隆六年進的宮,那一年愉嬪生了五阿哥,從貴人晉升爲嬪。

四年間,從一個名不見傳的宮女,躋身爲嬪,而且是三嬪之首。可見她的能力,我不覺得那全是運氣。

世間很多運氣,細說從頭,抽絲剝繭,到最後都是籌謀。

那一年後宮發生的事情也比較多,正月,高貴妃死。(乾隆十年。乙丑。正月,戊戌。皇貴妃高氏薨)。

到了十一月,純妃,嫺妃,就都冊封爲貴妃,愉嬪海氏(對,就是五阿哥的親媽),成爲了妃。

難怪《延禧攻略》要把純妃、嫺妃、愉嬪和魏瓔珞寫到一起,聯合智鬥高貴妃,看到這一處,真的由不得人不浮想聯翩啊。

僅僅只隔了三年。

到了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那一年,令嬪就又升爲了令妃(《清實錄》:乾隆十三年。戊辰。秋。七月。令嬪、舒嬪、著晉封爲妃)。

至此,在令妃之上的只有嫺妃,已升爲皇貴妃,統管六宮,以及純貴妃和嘉貴妃。

純妃大家都很瞭解,嘉貴妃,沒錯就是被魏瓔珞治得很慘的嘉嬪,但事實上,嘉貴妃一直很受寵。

從乾隆六年,到乾隆十三年,僅僅七年,一個入宮時只有十幾歲的女孩,已經完成了自己人生地位的巨大超越。

那些曾經她仰望過的人遠遠被她甩在身後。

而此時,她還沒有生子。

沒有家族依賴,亦不能母憑子貴。這七年的恩寵,唯一解釋就只能是皇上很寵愛她。

至於寵愛原因,冊書上給人的信息是她性格以及氣質都很像富察皇后,一樣的溫婉,一樣的勤勉,一樣的節儉。也有不少研究歷史的人認爲,令妃因爲跟隨富察皇后生活,也看到富察皇后的受寵,一直有意無意的在模仿富察皇后。

【模仿】這兩個字本就很微妙,想象空間太大了。既可以理解爲令妃真心欣賞甚至於崇拜富察,也可以理解爲她有成爲第二個富察的野心。

我自己覺得,兩者兼而有之,或許也是一種真相。

《延禧攻略》裡則說令妃受寵,離不開富察的提攜。

這一點也不完全是沒有依據的,乾隆曾經寫過一首懷念富察的詩,這樣說令妃:“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

我今天還聽了一個歷史類相關知識的直播,說令妃還在富察皇后身邊做宮女的時候,就很會察言觀色,極懂別人的喜好,乾隆也表現出對她的欣賞,富察皇后就很大度地把魏氏送給了乾隆。後來富察去世,乾隆很傷心,時常去富察住過的宮殿懷念舊人,令妃就陪着乾隆一起細數她和富察皇后的回憶。

不管是哪一種吧。

都至少說明,令妃和富察皇后有極深的關係,令妃這七年的逆襲用《甄嬛傳》裡的四個字足以概括:莞莞類卿。不,可能這四個字還不夠,更準確地說是宛宛類卿+共同回憶。令妃擁有很多和富察皇后一起生活的回憶。

不要懷疑《延禧攻略》裡的帝后情深是虛構。真實歷史裡的富察皇后就是乾隆懷念了一輩子的白月光啊。

他一生寫了很多詩,基本都很爛,最好的那一百首全是寫給富察的,因爲足夠真情流露;

乾隆十三年,富察去世,大阿哥和三阿哥因爲表現的不夠悲傷,遭到訓斥,說他倆不孝,平常教導他們功課的大臣,全都受到牽連,被罰俸祿(語見《清實錄》:富察皇后死,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無措)。

他多次表達自己對富察皇后的深情,對其他妃子評價寥寥無幾,卻說自己能專心朝政,是富察皇后之助,說她料理後宮十分得當,令所有人心悅誠服;

因爲大臣們在給富察的祭文中用錯了一個字,他就把參與此事的人全部嚴懲;

富察皇后去世後,長春宮一應物品原樣保留,他每年都要去看一看,一看就是四十多年……

所以,令妃最聰明的一點就是,她打好了富察這張牌。

她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現狀,懂得審時度勢,找到最能庇佑自己的羽翼,又足夠小心謹慎,絕不輕易惹事,所以至少吧,至少她沒讓皇帝太過憂心,又讓皇帝覺得她對富察很用心。

已經足夠。

富察皇后去世後,從乾隆十三年到乾隆二十四年,整整十一年,令妃再無任何位分晉升。乾隆二十年,嘉貴妃去世,貴妃位置懸空了四年,乾隆也不願意把這個位置給當時的衆妃之首令妃。

乾隆二十四年令妃終於成爲貴妃。原因是接連生下了三個孩子,七公主,九公主,以及十四阿哥,冊封爲貴妃的那一年還懷着一個。

那時候年長令妃16歲的乾隆已經開始進入“知天命”的年齡,加上諸多子嗣一個接一個夭折,皇上已經不復從前的意氣風發,縱然嬪妃再多,在死亡的衝擊下,仍然不免有對子嗣綿延的焦慮。

恰恰在這樣的時期,令妃接連生了六個孩子,四男二女,讓皇上看到了連綿不絕的關於生的希望。

是巧合嗎?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那四個字【察言觀色】,皇上想生,而令妃極度配合。

我翻看了乾隆時期整個《清實錄》關於后妃的冊封,發現令妃的每一次冊書上,都會出現類似於謹慎或小心翼翼這樣的字眼。

確實,令妃是那種最懂得把握時機的人,會在不同的情境下打好自己手裡的牌。

宮女出身,沒有家世可以依傍,那就借一借別人的勢。

令妃,前十年借富察的勢,後十年借生子的勢。自己的勢起來了,也沒刻薄過,仍然還是那個高情商的令妃,和乾隆的其他后妃都處得特別融洽,歷史上的五阿哥也的確是和令妃關係好。

怎麼說呢,我覺得令妃是一個特別入世,經歷過世情冷暖,但底色又很好的人。

所以她纔可以每一步都猜對皇帝的心理,同時又願意給出自己的能給的一切價值。她對宛宛類卿,皇上是不是真愛自己,沒那麼計較。

所以,若真要問一句令妃憑什麼逆襲,真相可能很殘酷,和愛情無關,別說皇宮的愛太稀薄,事實上,婚姻裡的愛就很稀薄。

答案只有兩個字:智慧。

人世兇險,美貌和家族勢力,今日蜜糖,明日砒霜。

唯有智慧,顛撲不破。

寶寶們,如果順手,記得點個贊啊。很重要的。或者把我星標,不然真的很容易看不到推送。

本期作者:林宛央。公衆號:宛央女子。瀟灑派生活者,暢銷書作者,未來知名編劇。一個不走千篇一律的人生,卻過得比誰都瀟灑的姑娘。忌矯情,治拎不清,喜歡你的不盲從。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qiuxiangjie0122。

微博:@林宛央

個人公衆號:宛央女子(Apple1990-k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