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預製品,廣式早茶基本已全軍覆滅?網友:預製品正在毀掉粵菜

«——【·前言·】——»

早茶是廣州地區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然而,現如今,在時代洪流的衝擊下,曾經美味又充滿人情味的廣州早茶正一步步走向下坡。

而歸根結底,正是因爲預製菜的興起,曾經人工製作的早茶,已然變成一道又一道看似精緻,實則無味的預製菜!

«——【·廣州早茶·】——»

廣州早茶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時期。彼時,早茶的雛形已初具規模,以茶點爲主,爲過往行人提供一處歇腳飲茶之所。隨着時間的推移,早茶文化在廣州這片土地上不斷髮展、豐富。

上世紀末,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廣州的經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契機。在此背景下,廣式早茶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幾類經典早茶品類應運而生,它們分別是:葷蒸點心如雞爪等;甜點如蛋撻;蒸籠點心如蒸餃、小籠包;大件點心如叉燒包;煎炸點心如煎餃;以及粥品粉面等。

這些豐富多樣的茶點,滿足了廣州人挑剔的味蕾,也爲早茶文化增添了無限魅力。

對於廣州人而言,飲早茶不僅僅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一盅兩件",在茶樓裡邊品茗邊暢聊,已然成爲了廣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們講究茶點的新鮮程度,現做現賣是廣式早茶的靈魂所在。清晨時分,阿姨們在後廚忙碌地準備着各色茶點,蒸籠裡熱氣騰騰,廚房裡叮噹作響。

這一幕幕都構成了廣州獨特的地方餐飲文化,也成爲了這座城市最爲鮮明的烙印之一。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一古老的飲食文化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預製菜的興起,正在悄然改變着廣式早茶的生態,那些曾經鮮活的場景,如今卻在漸漸遠去……

«——【·預製菜的衝擊·】——»

近年來,隨着預製菜的興起,廣州早茶正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衝擊。

曾經熱氣騰騰、充滿煙火氣息的早茶,如今卻漸漸被冷冰冰的預製品所取代。這種變化,不僅僅反映在菜品本身,更體現在服務質量的下降上。

以前,廣州人去茶樓飲早茶,茶位費不過一兩元,象徵性收取。但如今,動輒就是五元、十元一位,甚至有些高檔茶樓的茶位費高達幾十元。

然而,高昂的茶位費並沒有換來相應的服務質量提升。

相反,許多茶樓的服務反而每況愈下。茶壺空了半天無人添水,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一些茶樓甚至開始效仿西方,額外收取高達20%的服務費,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除了服務質量的下滑,預製菜對早茶菜品本身的衝擊也不容小覷。廣州人向來講究食材的新鮮程度,然而預製菜的泛濫,卻讓這一標準變得岌岌可危。

許多茶點不再是現做現賣,而是提前製作好,再通過冷凍保存。當茶點端上桌時,防腐劑的味道撲鼻而來,口感也大不如前。有些茶點甚至在上桌時還是冷的,讓人難以下嚥。

更令人失望的是,如今廣州超過90%的茶點都是預製品。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正在被標準化的流水線所取代。

曾經那些需要技藝和經驗的茶點,如今卻成了可以批量生產的商品。這種變化,不僅僅影響了茶點的品質,更讓廣式早茶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特魅力。

除此之外,西式快餐文化的滲透,也在悄然改變着廣式早茶的面貌。一些茶樓開始引入漢堡、薯條等西式快餐,試圖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

然而,這種做法卻讓廣式早茶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傳統特色。那些曾經代表着廣州味道的茶點,如今卻要與洋快餐同臺競技,不免讓人唏噓不已。

面對預製菜的衝擊,廣式早茶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適應時代的變化,是擺在所有茶樓經營者面前的一道難題。而廣州人,也正在經歷着一場關於早茶文化的鉅變……

«——【·本地人的無奈·】——»

對於許多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來說,眼睜睜地看着自己深愛的早茶文化發生如此鉅變,內心的無奈與失落可想而知。

那些曾經鮮活的人間煙火,如今卻漸漸被冰冷的科技所取代。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正在一點點消失在時代的浪潮中。

在過去,每到清晨時分,茶樓裡總是熱鬧非凡。蒸籠冒着騰騰的熱氣,阿姨們在後廚忙碌地準備着各色茶點。

而在大堂裡,食客們品茶暢聊,笑語盈盈。整個茶樓充滿了煙火氣息,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和親切。

然而如今,隨着預製菜的興起,這一切都變了。後廚不再有阿姨們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機器和流水線。

茶點不再是現做現賣,而是提前製作好,再通過冷藏保存。當茶點端上桌時,那股子熱騰騰的煙火氣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食物和冷冰冰的氣氛。

除了人情味的流失,廣州人還不得不面對着食品安全的隱患。

在追求效率和利潤的驅使下,一些茶樓開始大量使用預製菜,甚至不惜降低食材的質量標準。防腐劑、添加劑的過度使用,讓廣州人對早茶的安全性產生了嚴重的擔憂。

曾幾何時,人們還能在茶樓裡盡情享受美食,而如今,卻不得不提心吊膽,生怕吃到有害健康的食物。整個餐飲環境變得烏煙瘴氣,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讓廣州人倍感無奈。

更令人痛心的是,許多老字號茶樓也難逃被資本收購的命運。一些外來投資者看中了早茶文化的商機,紛紛入股或收購了這些歷史悠久的茶樓。

然而,他們對廣式早茶文化的理解卻往往流於表面,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利潤和擴張。

在資本的運作下,許多老字號茶樓開始大量使用預製菜,降低成本,追求效益。

與現做現賣的傳統手工製作相比,預製菜的生產效率更高,可以大批量生產,從而降低單位成本。這種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茶樓的盈利能力。

那些曾經代表着廣州味道的特色茶點,如今卻漸漸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廣州人雖然不忍心看到這一切的發生,卻也無力阻擋時代的洪流。

可以說,在成本壓力、效率需求以及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預製菜逐漸成爲廣州茶樓的主流選擇,從而對傳統的早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結語·】——»

預製菜的興起對廣州早茶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這不僅影響了茶點的品質,也讓這一地方特色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特魅力。

社會各界應當重視早茶文化的傳承工作,不要讓這一代表廣州味道的傳統手藝失傳。茶樓經營者應當在食材新鮮和經營效率之間尋求平衡,堅持現做現賣的模式,同時適當創新以滿足現代消費需求。

作爲消費者,我們也應該理性看待這一變化。我們既要接受時代的進步,也要給予傳統文化應有的空間。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珍惜那些代表廣州特色的茶點。

同時,我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加強對預製菜行業的監管力度,確保食品安全,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廣州早茶文化才能在傳承中創新,在變革中煥發新的生機。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薪火相傳,成爲廣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廣州人世世代代都能品嚐到這份來自故鄉的溫暖。

參考資料:

“預製菜十條”新鮮出爐!廣東致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預製菜產業高地——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

預製菜萬億級風口,粵菜和川菜必有一戰?——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