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製菜百強榜”引爭議,到底什麼是預製菜?萬物皆可預製菜?

近日,艾媒諮詢發佈了《2022年上半年中國預製菜品牌百強榜》,有不少品牌“出乎意料”的出現在了榜單裡,引發了業內熱議。

隨着預製菜概念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好預製菜行業未來發展,紛紛跨界擠進這條大熱的賽道,大家對於“預製菜”的認知也不斷被刷新,甚至有網友調侃“萬物皆可預製菜”。

但是,業內人士紛紛在問,到底什麼是預製菜呢?如何贏利?存在哪些問題?未來能跑多遠?

01

“預製菜品牌百強榜”引發關注

前3無爭議,第4、5後惹非議

一份名爲《2022年上半年中國預製菜品牌百強榜》的榜單在朋友圈流傳。這個由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發起的評選,吸引了超百家企業角逐,獲得數十萬網友的關注與投票。

向下滑動查看完整榜單

△圖片來源:艾媒諮詢官方公衆號

據艾媒諮詢官方介紹,此榜單採用iiMeval大數據評價模型計算賦值,通過企業綜合實力、線上電商平臺銷售、全網媒體傳播態勢、用戶口碑調研、專業分析師團隊評價指標等綜合評選而出。

上榜的品牌有安井、正大、思念、知味觀、大希地、谷言、味知香、小龍坎等。其中,安井(89.39)、正大(87.28)、國聯水產(86.96)分列榜單前三名。

除了被大家熟知的預製菜品牌,還在榜單裡看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身影。

令人意外的是,以生產罐頭類食品爲主的梅林和休閒滷味的周黑鴨居然排到了第4和第5,罐頭和滷味屬於即食食品,勉強可劃入預製菜。

但是,休閒食品的幾大頭部品牌百草味、良品鋪子和三隻松鼠分別排在第15名、第27名和第35名。休閒食品不是快消零售嗎?什麼時侯屬於預製菜了?

同樣意外的還有,古龍、甘竹、豫竹...等企業也出現在榜單上,做團餐的鴻駿膳食也排在列。

有網友調侃:“這份榜單也太亂太雜了。”“現在越來越分不清什麼是預製菜了,感覺萬物皆可預製菜。”

02

業內人士也在問:

“到底什麼是“預製菜”?”

這兩年,隨着資本的助推和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家消費習慣的改變,預製菜被推上了風口,熱度越來越高,但其實預製菜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就已經出現了預製菜,1940s-1950s,美國預製菜銷量複合增速達到35%以上。隨即在臺灣的臺北、高雄流行,被商家稱爲媽媽餐、住家便當。

在中國,由於中餐口味的多樣性和冷鏈運輸條件的限制,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着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進入中國市場,國內纔開始出現預製菜。

2000年後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業開始涌現,但相關配套條件不成熟,行業整體發展較爲緩慢。近年來隨着冷鏈技術快速發展,預製菜行業配送障礙逐漸消除。

在中國基於規模化、工業化、標準化的菜餚生產方式對家庭、餐館的全流程烹飪方式正呈現出極大的替代性。這種方式所生產的菜餚即是預製菜。

目前國內普遍認可的預製菜概念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爲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醃製、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關注預製菜產業的朋友都瞭解,預製菜大致可分爲四個類目的產品:即食、即熱、即烹、即配食品。其中即食食品開封可直接食用,即配食品則需要自行配菜、調味、烹飪。

C端消費者喜愛開袋即食和簡單復熱的即熱食品(餐廳和食品廠的成品),而B端餐飲商家更需要即烹和即配的預製菜(把央廚生產的部分納入進來了)。

相關閱讀:

2022年中國預製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預製菜掀起的餐飲零售化熱潮,真的“香”嗎?

預製菜迎來萬億風口,“中央廚房+智能設備”成餐飲B端的標配?

但事實上,由於預製菜的產品界限比較模糊,越來越多的品類被歸入預製菜領域,無論是相關企業還是消費者都很難真正說清楚到底什麼是預製菜。

從整個產業鏈來看,“原材料—初加工/深加工—分銷/直銷—酒店、餐館”在這條自然生長 (各環節內都是高度競爭) 幾十年才沉澱下來的鏈條 (即價值分配鏈) 中,定價權往往掌握在酒店、餐館上。

大型酒店、餐館往往會培育自己的預製菜供應環節,所以外銷式的B端預製菜公司會面臨更充分的競爭環境,這都不太可能使他們從行業中脫穎而出。

而在批發和零售類中,C端預製菜公司由於直面消費者,所以定價權往往掌握在自己手中,利潤空間要遠大於B端預製菜公司。毫無疑問,最終B端預製菜公司都會進入到C端領域。

實際上,這代表着預製菜兩個細分賽道,前者仍然拘泥於餐飲行業,後者則進入大宗消費品行業。

在餐飲類中,預製菜公司主要從事的是供應鏈的角色,通過中央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式加工生產半成品菜餚供酒店餐館銷售。

儘管,整體餐飲行業近十年來在供需兩端都發生顯著且深刻的變化(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了餐飲業的新營銷渠道和數字化供應鏈技術),但餐飲業仍然是非常傳統的行業,其基本盤大致與社零總額掛鉤,沒有明顯的增量,所以在總體規模上不存在太多的想象空間。

03

一片“混戰”下

挑戰與機遇並存

儘管近兩年中國預製菜市場快速擴容,但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

總的來看,預製菜行業進入門檻較低,行業高度分散,目前未出現具備一定規模的大單品,以及全國性龍頭企業,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品牌跨界加入,呈現一片“混戰”的形勢。

2011-2020年,預製菜相關企業註冊數量呈上升趨勢,2020年受疫情影響家庭預製菜消費量出現井噴,新註冊1.25萬家企業,同比增長9%,行業增長9.64%,規模達到2422億元。據天眼查顯示,目前我國已有7.2萬家預製菜企業。

餐飲企業如海底撈、西貝、眉州東坡等頭部連鎖品牌,首先挖掘預製菜的零售化潛力,紛紛推出對應產品,特別是西貝功夫菜更是全力轉型。

傳統食品企業紛紛把預製菜當成新的發力點,利用自己原有優勢搶佔預製菜市場。A股上市公司安井食品在去年推出針對C端的凍品先生後,於近日又推出快手菜,將速凍經驗中的冷櫃投放運用到預製菜中;

作爲國內最大的水產企業,2020年虧了2.69億的國聯水產,在高毛利的水產品預製菜業務推動下,去年前三季度實現扭虧爲盈。

部分急於自救的生鮮電商們,更是將預製菜看作“破局之道”。盒馬和永輝超市已推出自有品牌“輝媽到家”,正式進軍快手菜賽道;

叮咚買菜將預製菜品作爲2021年重要品類後,最新財報數據亮眼:2021年營收增超七成,四季度虧損收窄,預製菜也佔到整個GMV的14.9%。

△圖片來源:網絡

在新消費領域,預製菜被認爲是繼咖啡和拉麪之後的下一個財富密碼。

珍味小梅園、麥子媽、鍋圈食匯、尋味獅......更多以中式預製菜爲風口的新品牌被資本所關注。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C端市場的不斷培育和資本的助推,未來幾年預製菜行業還將迎來持續增長,但想要消費者廣泛接受,一是收入提升、二要觀念轉變、三需產品做精,這幾個方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隨着新玩家的不斷加入,行業間的內卷會越來越嚴重。當然,在培養第二增長曲線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本身的主業。

企業想要做好預製菜,不能僅僅想着“蹭一時熱度”,從消費者需求切入,打造差異化產品,提升自身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纔是王道。

預製菜未來真有3萬億市場規模,且能在未來6-7年保持平均均20%增速?預製君認爲這樣的預測太過於樂觀:

一方面,C、B兩端預製菜規模實質是潛在競爭關係,畢竟“人口數、一日三餐”都是穩定基數,兩者就是此消彼長的關係;

另一方面,因爲疫情帶來的C端消費者對預製菜的需求將會有多少轉化爲消費習慣,現在看還言之過早。

消費品最爲核心的增長邏輯無非兩點,一是高品質,二是低價格。所以當五類預製菜公司涌入C端賽道後,它們之間的競爭也將主要圍繞這兩點進行角逐。

在品質方面, 原材料類的公司天然具備更高的品控能力 ,因爲決定預製菜品質的關鍵就在於原材料的選取上,像酸菜魚、水煮魚、東坡肉等菜品,原料的紮實程度直接與消費者的口感掛鉤。

而高品質的另一方面也在於菜品的複雜程度,像福建菜系中的佛跳牆 (目前C端預製菜的爆品) ,裡面不僅包含了多種海產品和輔料,而且食材處理手法和製作工序都很複雜精細,這類高客單價難製作的單品也是高品質的象徵,相對而言,這方面還是有利於原材料類的公司進入。

事實上, 在大衆消費領域,預製菜品更多的服務於消費者“省時省事”的日常用餐需求,所以主流的菜品可能更集中在主流單品上(例如酸菜魚、毛血旺、筍燒肉、東坡肉/紅燒肉、小炒肉、日照雞/白切雞等),價格因素將直接掛鉤終端市場規模 ,這將導致各類公司的充分競爭,優勝者往往具備同行業更寬泛的利潤邊界。

換句話說,哪類公司橫跨的供應鏈環節更全面更深入,那麼他的預製菜利潤率將更高,規模將更大。

最後,其實還有一個不太利於預製菜行業的因素,那就是人們的飲食習慣雖然短時間內會有變化,但核心追求還是最佳的口味口感 ,畢竟是“民以食爲天”。

這也表明,預製菜市場不會出現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跑馬圈地現象,因爲在“吃”上用戶是根本圈不住的。

搶先加入首家預製菜媒體平臺搭建的產供銷產業圈子,整合撬動行業資源,快速搶佔市場先機。

來源:預製菜產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