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靖童|成長是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

竇靖童:成長是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來源:娛樂FOCUS)

娛樂FOCUS6月21日報道 從庸常的對自由的理解而言,竇靖童無疑是絕對自由的。她從未被世俗地禁錮過,至少從這個方面看,竇靖童也是幸運的。很多人在自由之外,容易迷失,但竇靖童沒有,她多次表達她的清醒,在自我認知上,在自我追求上。

她今年24歲,是同齡人剛剛踏入社會接受洗禮的年紀,但她已經身在其中許久。一個人的成長方式有很多種,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從衆的,恰恰竇靖童不願意這樣做,正是因爲她足夠清醒,足夠堅定,所以才趟了一條常人不敢輕易嘗試的路,才成爲了今天的竇靖童。

初露鋒芒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是竇靖童的第二部大銀幕作品,也是她本人首次擔綱領銜主演影片。接演這部影片的理由很簡單,因爲“和導演投緣”,所以就去了,沒有高深的分析,也沒有精細的盤算,僅僅是喜歡。

這樣的風格很“竇靖童”。人人都羨慕她這種無需反覆權衡拿捏的利落。早先在《幻樂之城》節目裡,她被何炅問“爲何來參加節目”,她答道:“我媽叫我來的”,那個神態侷促又誠懇。

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竇靖童也坦言,她對錶演的困惑,“沒什麼概念,情感爆發的地方會比較難,越想越後怕。”但好在,導演李孟橋給了自己很多鼓勵和自由發揮的空間,“除了很重要的情緒一定要表達出來之外,怎麼去表達,或者臺詞是不是就要一字一句跟着劇本走,她不會這樣要求。”

竇靖童坦言,她很依賴導演,“只要導演覺得行,我就會放心一點”。但她似乎很享受這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對錶演還帶着新鮮感,覺得“好玩”,她說,拍戲的一兩個月,能把自己從自己的生活中拎出來,放到一個真空環境感覺自己的生活好像暫停了一樣,在這個真空環境裡,和一些人做一些事,真真假假之間來回切換,“這個狀態讓我很亢奮”。

電影裡要演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孩兒, 她困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想要找尋心靈出口,接受自己不願接受的,“全面地接受自己。”

竇靖童說,這部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在映射自己的內心,內心那些情緒,映射着她周圍的環境。

但讓她收穫更大的,還有電影製作,一部電影從創作到結束,這個過程是什麼樣。她興奮於這樣一釐一寸看得見的收穫。

第一次參演電影作品便小有所得。在電影《第十一回》中,她憑叛逆少女多多一角,拿下了第9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女配角獎,那時的她才22歲。

而《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已入圍第50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她將以領銜主演的身份出席電影節,當被問到這期間的感受時,竇靖童遲鈍了,她不知道“應該感覺怎麼樣”,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

等她長大

本片中,竇靖童也擔任配樂工作,“明顯地感覺其實他正在發酵着,雖然聲音可能不是你第一個會注意到的東西,但他其實在默默地做着他的一種氛圍世界的構造。”

爲了給影片配樂,竇靖童翻唱了與非門樂隊的《樂園》。這不是她第一次製作電影音樂,《七月與安生》《第十一回》中,竇靖童的音樂天賦緩緩釋放。

在談到電影音樂和個人音樂的不同時,竇靖童說,電影音樂更像命題作文,“需要把自己個人的那部分東西稍微收回來一點,需要更關注這個電影的畫面裡面正在描述什麼東西,與其說是我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現在是給了我一個命題,我要圍繞這個命題,這個畫面裡面正在發生着一些事情。畫面裡沒有很明確地說出來但你卻感覺到的東西,是不是能用音樂呈現它。”

在音樂上,竇靖童有着同齡人難以復刻的光芒。15歲發佈第一首原創歌曲《With You》,16歲擁有第一支進棚錄製並在iTunes音樂商店上架的作品《Blue Flamingo》,17歲拍攝了第一部MV《My Days》,19歲推出首張個人英文創作專輯《Stone Café》,坊間甚至流傳着一句話,整個華語樂壇都在等她長大。

竇靖童的談吐遠比她的年紀要成熟。2019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頒獎時,主持人問她,會一直演下去嗎?她誠懇地回答:希望會。我們問她,是一個堅持自己表達的人嗎?她又答:希望是。她通常不會給外界太過確定的答覆,學會在說話間給自己留有餘地。

再者,她曾談過對期望和失望的認識。她說,她不會有任何的期望,失望來自於期望,沒有期望,就不會有失望。“而且我做音樂,不是爲了得到什麼回報。所以它發生了,那就是我的福分;它不發生,那也不會影響我繼續去做這件事情。”

一個人的成長與她身邊接觸的人有關。她身邊有很多大齡朋友。她總能在他們身上有意無意地看到很多個人經驗,那些個人經驗滋養了竇靖童的成長蛻變。陳可辛曾評價竇靖童在《七月與安生》中的詞曲,“19歲寫出了53歲的心境,感情很濃、很真摯。別看她只有19歲,其實是個非常成熟、有自己思想的女生。”

竇靖童告訴我們,周圍的人對她的影響,並不是說教,而是他們只做自己的事情,過自己的生活。“他活出的那種姿態,他做出的作品,讓你聽了之後,你會覺得那種精神是我喜歡的,我也想要知道他是怎麼樣做到的,我不是要去模仿他,它更多的是你感受到他對自己的生活或者對自己音樂的態度,那種影響是很深刻的。”

自在,堅定

在音樂上,人們勢必會拿這個命裡註定會跟音樂有關的小孩和她的父母相比較,試圖從竇靖童身上捕捉父母的影子,包括她的颱風聲線音樂風格等等。

她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對她的音樂影響最大的是她的姑姑竇穎姑父貝貝,她跟我們再次談到她的姑父,“他就是一個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來的人,是一個完全遵循自己內心的一個人。我每次聽他的音樂,就好像看見他這個人一樣,他的那種簡單純粹很打動我。那是一個我很嚮往的東西。”

竇靖童似乎比旁人更加清醒。她至今沒看過1995年在香港的那場轟動一時的搖滾音樂會。她說,音樂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做的音樂是不同的音樂,所以沒必要去說誰做得更好,誰是更好的音樂人。

竇靖童說,她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音樂人這樣寫道,“當你寫東西的時候你其實在傳達一種美,而且是你所認爲的美,當你傳達的是你所認爲的美的時候,等於傳達的其實是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跟別人的內心世界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每一個人傳達自己內心世界美的時候,你纔會看到這個世界多姿多彩,看到不同的內心世界,以音樂或者以各種不同的媒介,所以我們現在有的各種不一樣的音樂,其實是一個個的內心,一個個的世界。”她很認同這個道理,“做音樂我需要考慮的是把我自己覺得美的東西,分享出來。所以外界的聲音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希望做到不要太在意它。”

當然,她並非從一開始便如此堅定,堅定自己是一個過程。“小時候不懂,會隨着大溜兒走,這個年齡的女孩是要做什麼,我是不是就要這樣去做呢?我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想要做什麼,不想要做什麼,我的性格到底是怎麼樣的,這些東西都需要時間和不同的事件慢慢去摸索,包括你瞭解了以後能不能接受它。”

正如《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所講的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接受的那一部分,比如,憤怒、傲慢、嫉妒、焦慮……只能慢慢與自己和解,才能繼續往前走。

竇靖童也通過旅行釋放自己,找尋自己。那個過程,就像打破了一個巨大的泡泡,讓自己走出來,回到當下,專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無論是生活、採訪、洗臉、吃飯,“你就會發現一切都還是照樣運轉着,你的事情,你內心的崩潰不會讓這個世界有一點變化。你也會跟自己內心的糾結產生一種距離,從而看清自己。”

出品|娛樂FOCUS

作者|張晶

視頻|楊明 李婧璇

本文系本站娛樂原創深度欄目《娛樂FOCUS》(聚焦)出品,由主力記者和編輯共同打造,直擊娛樂圈各種內幕,解讀熱點事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