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爲何雙腿呈V字形?顛覆跳雪歷史的革命性動作
跳臺滑雪選手不只比飛行距離,還比飛越姿勢,當選手從跳臺末端飛出後,沿拋物線在空中飛行,雙腿也呈現出「V」字形,自從90年代以來,這種V形已成爲跳雪選手基本動作,因爲這姿勢最大的用意就在於增加飛行距離。
跳雪選手從滑臺開始起步,在助滑道上獲得高速度,這段時間選手會盡可能減少風阻,以達到最快速度,然而從跳臺末端飛出後,沿着拋物線在空中飛行,此時選手也將改變姿勢,以創造最大升力用來增加飛行距離。
過去100多年來,跳臺滑雪技術出現革命性突破,早在1860年代,「跳雪之父」諾爾海姆(Sondre Norheim)採用「直立式」姿勢,創造當時最遠的99英尺(約30.17公尺)紀錄。
跳雪源於北歐的挪威,挪威選手譚斯(Jacob Thulin Thams)和魯德(Sigmund Ruud)改良諾爾海姆的「直立式」姿勢,選手們在飛行時採取上半身傾斜姿勢,手臂向前延伸,就好比跳水時的姿勢,腳底的滑雪板則與手臂平行,這動作也將距離增加到45公尺。
1950年代,瑞士選手德夏爾(Andreas Daescher)有了重大突破,飛行時把延伸的手臂收回,改以貼近身體,腳底滑雪板同樣與手臂平行,這樣的動作也成了跳雪的標準動作,時間長達30年。
選手不斷突破成績,加上科學一直進步,1985年瑞典選手博克洛夫(Jan Bokloev)發明「V形」跳法,滑雪板呈現V字狀而非平行,選手頭部則在滑雪板之間,該動作不僅增加飛躍距離,同時也幫助選手能夠以安全的速度降落至地面,以減少受傷的機會。
▲「V字跳」是跳雪歷史革命性動作。(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根據風洞測試顯示,V字形動作的升力提高28%,意味着選手在空中停留時間更長,日本研究人員也指出,V字形動作比起傳統的平行擺放,升力有顯著的提升,可說是跳雪運動革命性的突破。
最重要的是,當飛行高度開始下降時,V字形動作反而提供更大的阻力,幫助選手能夠在着陸前放慢速度,選手受傷機率也大幅減低。1992年在法國阿爾貝維爾舉辦的冬奧,跳雪選手也全部都採用V字跳法,爲當初被外界嘲笑的「V形跳」提供最有力的證明。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