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變成宅老人?要讓父母走出來,先觀察他們最在乎什麼

▲很多長輩退休後會宅家裡 。(示意圖達志影像

文/小虎文

姊姊嫁去臺北,我也在臺北工作老家只剩媽媽獨自一人了......」前半生奉獻給家庭老父親與老母親們,過去爲了生活打拼,努力抓住每一個機會,總是日夜辛勤地工作着,直到子女成長、各組家庭,才能真正的停下來休息。但是,此時花白的髮絲透露着暮年已至,家裡的房間頓時變得空空蕩蕩,不再熱鬧。一個人慢慢地變老,會不會感到寂寞呢?

其實當辛苦大半輩子的父母親,退休後或子女各自成家後,往往會頓失生活重心,過去例行的事務不再需要「操煩」,卻也因此失去了對生活的熱忱;漸漸地開始覺得-「時間怎麼那麼漫長」。

矛盾的是,許多長輩卻情願窩在家裡看電視,也不願擴展新的生活圈,當父母老了,要怎麼讓老人家願意走出家門,是讓許多子女搖頭嘆息,卻想不出辦法的生活難題

▼ 如何讓長輩出門走走是不少人的難題。(示意圖/CFP)

▍ 不讓父母宅在家 要從最在乎的事下手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也曾爲此煩惱過,母親一個人在老家獨居,其他家人久久才能回家一趟,不免要憂心,母親到底過的好不好?用「園藝」協助過許多人的黃盛璘,也用「園藝」作爲錦囊妙計。她說,我們可以替長者找出新的生活重心,多做一些觀察、多給予一些引導,讓家中長輩不用變成「宅老人」。

「我媽媽本來對園藝毫無興趣,有次上來臺北,竟然捧着一個盆栽,她認真地說:『這一盆真的不能有閃失』。擔心颱風會造成毀壞,索性『隨身攜帶』到臺北,能有這麼大的轉變,我真的太驚訝了!」

黃盛璘瞭解到,要讓生活圈越來越小的媽媽重新找到生活的動力,要從「她最在乎的事」下手。

▼園藝能讓不少老人家恢復活力。(示意圖/取自pixabay)

▍ 人與人之間互相牽絆影響的「生命動力」

而愛上一件事情,是需要有機會和時間去培養感情的。

老家的頂樓相當寬敞,黃盛璘觀察到,這是一個很好發展成小花園或小農場的地點。但要讓媽媽願意走上頂樓,是一大難事,於是她拿出阿公阿嬤最在乎的-孫子。她和兩個小姪子說,回鄉下可以去頂樓玩,很有趣的......再和媽媽說:「我知道你不喜歡上樓,但你兩個孫子吵着要上去種些花草,你那麼厲害的人,過去教教他們。而且呀,小孩子上去如果發生危險怎麼辦?你上去顧着他們吧!」

在黃盛璘的「小聰明遊說下,媽媽從「不情不願」到「兩情廂願」。有了她的巧手和兒孫們的協助,親子祖孫一起栽種的小花園,越來越朝氣蓬勃,媽媽也開始主動地呵護他們親手栽種的各種植物。如黃盛璘所說-「這就是植物的力量」。

▼不少人退休後喜歡在花園種菜。(示意圖/CFP)

你會期待它的發芽、茁壯、豐收,而你付出的心力,他也會用令人驚喜的方式迴應你。每天清晨上頂樓,就能看到他們與昨天的不同。香草植物和本土草藥,能加入料理、裝點生活;其他姿態萬千花果樹木,更洋溢着豐盛的生命力

「最後連對面的鄰居,都受到我媽的影響,看到我媽媽的親力親爲所創造出的花草風景,他們也開始栽種各種植物。這真的很有趣,世間上的人,就是這樣我影響你、你也影響我。」

▼植物的生命力被視爲一種具有高價值的心靈治療。(示意圖/取自pixabay)

▍ 以過往的生命歷程線索,爲父母開啓第二人生

但是,黃盛璘提醒着大家:不是每個人都能馬上發覺新的生活動力;過去將生命重心放在其他人身上的父母,也不例外。有時候我們可以從旁邊引導,觀察什麼能引起父母的興趣?抽絲剝繭過往的生命故事,從這裡找到線索,讓老父母親能找到新的生命泉源、開啓第二人生。

因爲園藝治療師的經驗,黃盛璘笑稱,她是行動派,不是思想家;我們面對父母慢慢老去,或許,也能學着做一個愛的行動主義者,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還能有多長呢?不要再想了,就去做吧!

本文經授權轉自:愛長照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