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立國堅自顯光華——追憶爲中國民法典奮鬥一生的學者魏振瀛

(原標題:道立國堅自顯光華——追憶爲中國民法典奮鬥一生的學者魏振瀛

新華社北京3月8日新媒體專電 ;8日下午,人民大會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中國編纂民法典的“第一步”已經邁出。

在北京市海淀區蘇州街的一幢居民樓裡,剛過完80歲生日的李瑞珍老人,打開家中電視,收看兩會新聞。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李瑞珍的丈夫——中國著名法學家魏振瀛因病去世。這位爲中國民法典編纂奮鬥一生的學者,未能看到今天的這一幕。“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清明節了,我希望去祭拜時,可以告訴他一聲。”李瑞珍輕輕地說。

爲民法典奮鬥一生的學者

敬愛的魏振瀛老師,今天上午7點45分走了。魏老師爲當代中國民法學的重建和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病榻上的三個月中,他念茲在茲的仍然是民法典……”面對記者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葛雲鬆打開手機,翻出了2016年9月5日那天發出的微信,一臉往事如煙

1933年出生的魏振瀛是河北省威縣人,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擔任過教授,長期致力於民法領域研究。他一生參與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是新時期中國民法學的主要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2012年,中國法學會授予魏振瀛教授“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稱號。

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起草過民法,魏振瀛和佟柔、王家福、江平三位學者一起,參與了民法通則草案的起草。“民法通則的誕生,結束了中國沒有系統的民事立法的歷史。”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說。

此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啓動民法典起草,魏振瀛再入起草組。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魏振瀛已是耄耋之年,仍積極獻言。

“直到彌留之際,先生惦念的都是民法典。進入重症監護室前,他說話就已非常困難。每次去探望,他談的全是民法典,講話困難,他就讓我們多談。”魏振瀛的學生、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說,“先生聽得很認真,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王軼最後一次去看望魏振瀛時說:“魏老師,您要堅持住,堅持到民法典出臺!”魏振瀛艱難地點點頭,緊緊攥住王軼的手,淚水順着眼角流了下來。走出病房,王軼的眼淚也奪眶而出。

“今天民法總則(草案)上會審議,我很激動。如果魏老師在的話,他肯定很想去參加審議,哪怕聽一聽。他一直在等這一天,他曾希望自己可以等到這一天。”在病牀前陪着魏振瀛走完最後日子的李瑞珍說。制定出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是魏振瀛畢生的心願。

“拜小學生爲師”的“民法先生”

在北京大學法學院陳明樓一樓的離退休教工休息室,標着魏振瀛名字的報箱出現在最高一排。“這裡的報箱設置是按身高設立的,魏老師個子高,因此就在最上一排。”工作人員說。

魏振瀛的同事和學生都記得,這位身高近1米8的老人腰板筆直。他常常下班很晚纔回家,行走院中,像一支挺立的標槍銀髮在夕陽中散發着光澤。

“爲了鑽研民法,爲了學科建設,爲了培養學生,他常常忘了自己。”李瑞珍說。上世紀60年代初,祖籍廣東梅州的李瑞珍,作爲從印尼歸國的華僑,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經介紹認識了留校任教的魏振瀛。她記得,結婚當天,魏振瀛就跑到學生那裡去了,很晚纔回來。

魏振瀛擔任北京大學法律系主任時,常常把學生帶到家中。晚上加班時,李瑞珍給他準備的點心、雞蛋,都被他拿到了教學樓學生宿舍

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潘劍鋒說,魏振瀛對學生很嚴格,也很親切。他只喜歡談民法,甚至不恥下問,面對學生,也常常言必稱“請教”。

“20多年前,我有一次碰見魏老師,他表揚了我在報紙上發的一篇豆腐塊文章,勉勵我繼續加油。”潘劍鋒說,“那時魏老師已是法學大家,我剛剛參加工作,這一鼓勵讓我很長時間都熱血沸騰。”

由於多次參與立法工作,加之重視教學,還長期兼任行政管理工作,魏振瀛著書立作不太多。退休後,他纔開始把自己的研討訴諸文字。爲方便寫作,他開始自學電腦

“他原來寫材料都讓我來謄抄,從不麻煩別人。沒想到快70歲了,竟然把電腦學會了,而且打字很快,讓我很驚訝!”李瑞珍記得,有的學生帶着剛上小學的孩子來看望魏振瀛時,魏振瀛就對孩子說:“小朋友,你會用電腦嗎?如果會的話,你現在就是我的老師,快來教教我!”

李瑞珍說,魏振瀛有自己的原則,凡寫書或搞研究,必定親自執筆。他一直堅持:出書要思考成熟,質量爲要,絕不可應付,否則寧可不出。

道立國堅 自顯光華

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很多師生眼裡,魏振瀛並沒有走,他的很多基因正在一代又一代後輩身上不斷繼承、播撒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守文一有時間就到校圖書館看書、學習。據他講,這都是自己在當年上學時,從魏振瀛身上學到的。他當時已名滿學界,但仍然堅持到圖書館看書、學習。

法學院老師有着“上課大於天”的傳統,這裡面凝聚了魏振瀛的信條和身體力行。魏振瀛備課很認真,同時非常注重儀表。“他從不穿名貴衣服,但衣着乾淨、樸素、利落。他對每一節課都極爲重視,都當成了天大的事。”李瑞珍說。

就在魏振瀛去世當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恰逢新學期第一節課。楊立新並沒有去送別恩師,而是忍住不哭出來,在課堂上把這節課完整地講完。他在悼文中這樣寫道:“魏老師,您不會怪我吧……這正是您平日的教誨,讓我們作爲教師,永遠都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按照計劃,全部民法典的編纂工作預計於2020年完成,這個時刻,恰恰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前夕。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民法典編纂,離不開爲民法典編纂奠基的前輩們!”葛雲鬆說。

1904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首設“法律學門”,開啓中國近現代大學法律專門教育的先河。在北京大學法學院院史館裡校友吳良健撰寫的院史銘掛在牆上。在近百字的銘文中,“緣法求道 道立國堅”八個字,讓記者印象深刻。要進一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加快走向世界,必須邁出民法典的編纂這一步。

李瑞珍翻出一張密密麻麻寫滿文字的手稿,這是魏振瀛的一篇論文提綱,提綱中的第一句話寫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民法總則”。這句話也是“魏振瀛們”潛心追求一生的課題。

一代代中國學者在外國法的浩渺煙波中,他們不希望迷失自己,他們看到了自己腳下的泥土。煙霧總會散去,即便具象不在,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理論和民法理念,必將因爲執着而自顯光華。

步出院史館大院裡種着兩株玉蘭花,一白一粉,花朵正努力頂破萼片,含苞待綻。這一天,是2017年3月8日。

“玉蘭是高潔的象徵。”同樣修民法專業的院史館負責人李媛媛說,“每年三月份,這兩棵樹都會開花,香氣會暗暗地,飄得很遠……”(採寫記者:李亞彪 高潔 潘林青 陳晨 王成)

(原標題:道立國堅 自顯光華——追憶爲中國民法典奮鬥一生的學者魏振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