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略新作移植掌機 劇情認定中國挑起中日戰爭

來自日本廠商Systemsoft知名系列遊戲“大戰略”的新作《大東亞興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軸心國同盟國 全世界戰》(下簡稱:軸心國對同盟國)移植掌機PSP和3DS。該作曾在去年11月22日先在PC平臺發佈,而最新的掌機版預計於2014年夏季發售。

本次移植掌機平臺的作品是“大戰略 大東亞興亡史”的第三作。因爲這一系列遊戲觸及很多二戰歷史問題,且根據玩家的攻略路線會衍生出與歷史完全不同的結局,故本系列作品少爲國內媒體所報道。譬如該系列製作官方始終認爲是中國率先向訓練中的日本侵略軍開炮,從而挑起了盧溝橋事變。將中日全面戰爭導火索歸罪到中國軍隊身上,這也是近年來日本右翼一貫主張論調,只將爭論焦點放在是哪一方率先開炮,但對於日本侵略軍爲何會出現在中國大陸這一根本性問題避而不談。

上爲本作掌機版官網中“遊戲背景資料頁”的截圖,其中對歷史進行了歪曲:“1937年,於龍王廟附近演習的日本軍隊遭受來自中國軍隊的炮擊,支那駐屯步兵第一連隊隨即迎戰,史稱盧溝橋事變”。

拋開部分“大戰略”系列作品中對歷史的歪曲不談,這一系列遊戲始於1985年,是經典的戰略模擬(SLG)遊戲。“大戰略”系列分爲若干個主題分支,比如“現代大戰略”“完美大戰略”“大戰略 王者之師”和本次移植的“大戰略 大東亞興亡史”。遊戲風格硬派,多以歷史背景爲題材,由軍事行動軍備開發兩大部分組成。玩家需要在制定大戰略方向的同時兼顧科技發展,無論是歷史上在北非立下戰功的坦克部隊還是在大西洋給盟軍帶來重創的潛艇羣狼,玩家都可以在遊戲中將之重現,也正是對歷史上軍備的高度還原,這一系列遊戲吸引了一大批喜歡軍事和歷史的玩家。

“軸心國對同盟國” 遊戲內幾大戰場的背景設定: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之後,日本控制了滿洲領土,並在當地建立了“滿洲國”。因不服聯合國下達的“從滿洲撤兵”的決議而退出國聯國際聯盟)。

1937年,盧溝橋事變引發中日兩國陷入長期大規模戰爭,中華民國進入“全面抗戰”期。美國給予國民政府軍事援助,並在國際社會上對日本施加壓力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議案,以10月爲止,如過與美國交涉沒有進展,即準備對美宣戰。

當時的日本報紙上對滿洲事件的報道,“支”爲中國。

太平洋戰場:

1941年11月26日,美國發表了《赫爾備忘錄》,要求日本退出中國、滿洲以及法屬印度支那,退出德意志聯盟。12月8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美日正式開戰。

珍珠港事件之後被美軍打撈起的日本飛機,其在投彈後被擊墜。

北非戰場: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黨頭領墨索里尼起兵,攻擊與意屬索馬里接壤的埃塞俄比亞,宣佈意大利退出國連,並與同期退出的法西斯德國爲盟。

埃塞俄比亞遊擊部隊“基甸”,隊員們手上的槍則是從意大利人那裡繳獲的。

東部戰線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兩日後對英法宣戰則成爲二次世界開幕的標誌性歷史事件。同年9月17日,蘇聯進軍波蘭,波蘭被蘇德兩國瓜分。

1941年6月22日,垂涎羅馬尼亞石油資源的希特勒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組織300萬德軍,在北至芬蘭南至黑海在廣大戰線上入侵蘇聯,史稱巴巴羅薩行動。

巴巴羅薩行動初期,在蘇聯南部,一名德國步兵走向一具蘇聯士兵屍體和一輛燃燒的BT-7輕型坦克

西部戰線:

1943年11月28日-21月1日期間,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出席了在伊朗舉行的德黑蘭會議。在蘇聯的催促下,大會決議於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即諾曼底登陸。預備期間,聯盟軍展開了各項諜報活動,爲掩蓋盟軍準備在諾曼底登陸的意圖。而德軍指揮官隆美爾預測到盟軍肯定選擇諾曼底進行登陸,便在諾曼底沿岸進行防禦工事的修築,埋下600萬顆地雷抵禦盟軍。

1944年6月6日,以法國諾曼底爲起點,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作戰拉開序幕——

斯大林、羅斯福、邱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冷淡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