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親切友善 曾來臺演講 最愛鶯歌瓷器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由日本學者大隅良典拿下,事實上大隅和臺灣相關領域專家關係不錯,更曾在2012年應邀,到中研院生化所演講,國內學者昨也說,大隅當初來臺時,特別指名到鶯歌看瓷器;且因地緣關係近,他對臺灣非常親切友善。

細胞自噬」是生物學基本現象,中研院生化所特聘研究陳瑞華表示,大隅當初因爲觀察酵母菌,發現酵母菌飢餓時候,細胞中的「溶酶體」會起泡泡,進而發現細胞自噬,並創立相關研究領域,可說是拓荒者。而臺灣最主要的研究人員都在中研院生化所。

陳瑞華指出,細胞自噬是細胞面對壓力或惡劣環境時,啓動的自我保護機制,透過自噬的方式,將分子變成小分子再重新利用有點類似細胞裡的資源回收系統;若能弄清楚這個機制,對於老化神經退化疾病癌症等研究,都可能有所突破。

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陳光超,是國內和大隅接觸最頻繁的學者,大隅2012年就曾受邀到中研院演講。當初接待他的陳光超說,他印象很深刻,大隅非常和藹,當初帶着夫人來臺4天,除了學術交流,也特別指明要到鶯歌看瓷器、茶器,可能是因爲他本身喜歡茶道

陽明大學免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榮血液腫瘤科醫師楊慕華說,他曾做過研究,口腔癌患者使用高劑量化學藥物治療,仍有部分癌細胞無法被殺死,就是因爲這些細胞自噬能力強,可以面對惡劣環境,進而產生抗藥性

楊慕華指出,曾有學者研究發現,過去的抗癌藥奎寧是自噬抑制劑之一,若與部分標靶藥並用,可達一定癌症療效;不過目前也僅止於研究階段,細胞自噬現象是很有潛力的研究領域,但臨牀治療的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