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技術如何助力城市治理

今年年初,上海連續遭遇兩次寒潮,低溫持續了較長時間。若在以往,水管爆裂的報修電話會此起彼伏。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上海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麗記得,2016年上海遭遇強寒潮天氣期間,全市報修量達23萬起,高峰時一天就有5萬人次撥打熱線求助,接線員的嗓子連續沙啞了好幾天。

但今年年初的寒潮期間,上海市民的生活平靜了許多。在今天於貴陽舉辦的2021中國國際數據產業博覽會“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速數字化發展”論壇上,大數據技術助力城市治理的潛能再次引起熱烈討論,演講嘉賓徐惠麗分享了上海平穩度過寒潮的奧秘。

原來,在今年年初的寒潮來臨之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府合作,爲上海的水網部署了水壓水流監測設備,實時掌握水管的水壓、水流情況。在算法的幫助下,12345市民熱線、輿情物聯設備、物資調度等信息都關聯起來。寒潮期間,信息預警跑在市民報修之前,上海市的日均報修量不到兩萬件。

徐惠麗提到,這次還創造了一項新紀錄――市民家裡水管凍壞後,從撥打熱線電話報修到完成修復僅用5分鐘,在輿情監測中可以看到羣衆的吐槽大幅減少。

這是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線上線下協作的一個實例。徐惠麗說,在實時數據的支撐下,可以及時精準地發現問題、研判形勢、預防風險,以相對小的成本解決最突出的問題。

徐惠麗認爲,上海正在實現從城市治理向數字治理的轉型,城市管理正在從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處置型轉變。

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雄強則分享了“城市數據湖”在城市治理中的應用。城市的綠燈往往有固定的時長,華錄集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改造了交通燈,使其根據車流量的不同做動態調整,還能在路口之間進行算法的協同,並且自動識別準備過街的行人――無人通過時一直亮紅燈,有人要過街時才變成綠燈。陶雄強提到了兩個顯著變化的數據:平均車速提高了15.6%,主幹道堵車時間縮短了32.5%。

本次論壇上,多位嘉賓提到數據共享的難題。陶雄強提到,各行業的數據都是部門所有,城市的數據無法共享,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就存在障礙。

上海的數據共享再次走在前列。徐惠麗提到,去年上海全市有1712個系統完成了上“雲”的遷移工作,工作量雖大,但它爲進一步打通系統,讓這些數據要素資源在城市的服務、管理中發揮更大效用奠定了基礎。上海在“一網統管”推進過程中特別注重加強與社會各方的合作,讓各種數據要素資源匯聚到“一網統管”的平臺上。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認爲,政府部門利用公共財政採集的數據是公共產品,這些數據是政府在履行行政職責的過程中採集、儲存的,除非涉及到國家安全、商業機密、個人隱私,原則上公共數據應該開放給社會,讓社會充分利用。

鄭磊說,數據開放是政府在大數據時代提供的一種公共基礎設施。過去,政府用公共財政的錢建了道路、公共橋樑、電網等,這些屬於公共基礎設施;在數據時代,政府提供的公共基礎設施還包括數據。人們在數據基礎設施之上可以開發出各種應用,從而發揮出數據的價值。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呂灝認爲,要想做好數據的共享、融合,就要以共享聯動的業務、場景爲抓手。

呂灝舉例說,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當時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尋找密切接觸者。基於這樣一個場景,國家政務平臺迅速打通了高鐵衛健委公安部門、通訊等數據,進而形成了我國的密切接觸者查詢系統,這對後來的全國健康碼互聯互通起到了關鍵作用

大數據技術助力城市治理的案例還有很多。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軍提到,該集團與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成立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成立4年多來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司法審判信息資源庫,匯聚案例超過2.18億件,公開審判文書超過1.19億份,助力法治中國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東方所)大數據創新研究室主任顧天安認爲,這次疫情期間,通過技術賦能,政府的治理能力出現了躍遷,比如健康碼的使用、企業快速復工復產、迅速排查密切接觸者等。各地在“十三五”期間創新探索的優秀案例可以複製和推廣,比如一網通辦、一證通辦、跨省通辦、一網統管等,這將有助於“十四五”期間整個國家的數字化轉型,也有助於釋放數字經濟紅利和減政放權紅利。 (記者 李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