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人年夜飯後迎財神 獨立中學生舞龍舞獅賺學費

▲ ▲大馬華人喜迎春節,保留了大陸原鄉傳統文化籍貫融合也使得當地過年的方式變得更多元化。(圖/ETtoday資料照)

實習記者雪兒/綜合報導

馬來西亞華人基本上繼承了中國華人的傳統文化,特別看重農曆正月初一「農曆新年」,也就是臺灣所謂的春節,雖然喜迎新年的方式各區大有不同,但是一些華人特有的習俗,仍然被保留至今。

年夜飯菜色對於大馬華人家庭而言,每逢年夜飯,在外闖蕩的遊子都會積極爭取回鄉過團圓,而母親在這時候扮演了偉大的角色,忙着煮一整桌的菜餚來給許久不見的孩子們接風,一家大小在桌上吃飯,凝聚感情。雖然年夜飯的菜色各籍貫皆不同,但多數家庭的籍貫早已融合,包括飯桌上的菜色可說已是大雜燴

▲ 雖然「客家盆菜」是家人的傳統菜餚之一,但是多數家庭的籍貫早已融合,包括飯桌上的菜色可說已是大雜燴。(圖/記者劉雪兒攝)

煙花鞭炮、迎財神在結束年夜飯之後,一家人則聚集在客廳閒聊敘舊打麻將、看電視,不然就是幫媽媽蝦餅,歡樂的氣氛籠罩了整個家庭。此外,財神是大馬華人族羣中最受歡迎的神明,通常在年夜飯結束之後,選定吉時迎財神,祈望家人在來年大吉大利財源滾滾。等到晚上11時,大人們會跑到戶外放煙花、鞭炮倒數新年,而年齡較小的,則開心的玩仙女棒一同迎接。

▲ 「撈生」是馬來西亞特色賀年食物,大部份都會選擇在正月初七時食用意指風生水起」及「越撈越旺」的兆頭。(圖/記者劉雪兒攝)

紅包、拜年在馬來西亞有這樣一個傳統,華人已婚長輩不分血緣關係都會發派紅包給晚輩,象徵一種祝福同時也代表一個心意。紅包的額度地區而有所不同,西馬紅包最低的額度是馬幣3元(約臺幣30元),而東馬最低額度是馬幣1元(約臺幣10元)。

除此之外,在新年期間,他們會事先準備了各種美味糕點,款待來拜年的親朋好友。相較於家境優渥的家庭,他們會在新年的某一天Open House(意指打開家門),以自助餐的形式準備很多食物,並歡迎親朋好友們來他們家裡拜年吃飯,藉此籠絡感情。

▲ 在大馬有這樣一個傳統,華人已婚長輩都會不分血緣關係,派發紅包給晚輩,象徵一種祝福同時也代表一個心意。(圖/記者劉雪兒攝)

舞龍舞獅舞龍舞獅是中國春節的傳統舞蹈之一,馬來西亞也延續了這樣的習俗,許多商家都會有邀請舞獅到門市表演等節目,祈望來年生意更興隆。值得一提的是,在東馬地區,有非常多的華文獨立中學鼓勵學生成立舞龍舞獅團體,在新年期間由師長帶領挨家挨戶詢問,表演結束後所收到的紅包,將津貼用在中學來提升教育素質

大馬華人在多元種族的情況下,還保留了中國原鄉的傳統文化,籍貫融合也使得當地過年的方式變得更多元化,甚至影響了種族一同來過節,濃厚過年的氛圍在大馬蔓延,有別於中國的春節,卻不失傳統的精髓

▼ 大馬華人都會在客廳擺放零食年糕、年餅等,讓親朋好友來到家裡時,可以一邊吃零嘴,一邊聊天。(圖/ETtoday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