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醫療專家:短期來看 陸動態清零仍爲最佳方案

張伯禮等專家:短期來看,大陸動態清零仍爲最佳方案。圖爲2月28日呼和浩特市民黏貼第十輪核酸檢測憑證。(新華社)

大陸央媒《健康時報》4日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等多位專家透露,中國動態清零政策短期來看仍爲最有效手段。

張伯禮院士指出,中國是全球新增確診人數較少和全球疫苗接種數量最多的國家,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能夠有效控制疫情十分不易。中國一直堅持「內防反彈,外防輸入」「動態清零,精準防治」的策略是成功的,確保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也保障了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綜合評判,中國的成本效益比是最優的,也彰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和科學決策,中國疫情防控永遠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

蘭州大學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負責人黃建平團隊模擬了大陸全國在不管控情況下的疫情形勢。結果顯示,當中國全面放寬防疫措施時,一輪疫情結束後大陸累計確診病例預計約爲1024萬。

《健康時報》報導,黃建平指出,「在當前國內外疫情形勢下,中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依然是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方案,但可以適當做好精準防控。」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研究員、國家衛健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劉玨表示,需要繼續一段時間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我們課題組跟蹤了其他國家的政策,實際上干預措施仍然在用,只是取消了對社交距離、旅行限制等限制。」劉玨稱,中國老年人羣比例高,基礎疾病多,死亡風險高,且國內大範圍流行時醫療衛生資源短期內很難應對,極易造成醫療衛生資源擠兌,影響社會穩定。

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主任吳明說,原本對新冠病毒的瞭解就存在很多「未知數」,且變異性強,不可知和不確定因素就更多,其它國家地區的經歷已經證明疫情會導致大量死亡、後遺症對健康的長期危害,如果沒有「已經沒有太大危害性」的足夠證據,不應該拿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去冒險。

「動態清零的大政策不能調整,但個別措施可以更加精準」,劉鈺建議,利用大資料技術輔助更加精準、小範圍的防控。

吳明認爲,針對疫情采取任何一種策略都是利弊兼有的,但比較各國策略,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還是對民生、醫療系統運行的影響等方面看,動態清零策略是最優的。當然,大範圍核酸檢測會導致投入增加,封控措施會在局部和短時間對經濟和居民生活有影響,建議在提升流調能力、地方政府治理和社區治理能力的基礎上,應採取更加精準的防控政策,在保證防控效果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防控成本,實現防控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