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的採摘

夜光下的茶葉

採摘的講究:

每年春天,採摘新梢芽葉3-4葉,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而且應儘量避免在雨天採和帶露水採;不同品種、不同巖別山陽山陰及乾溼不同的茶青,都不能隨意混淆。

製作工藝

大紅袍的製作工藝結合了綠茶紅茶的工藝,是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最複雜的茶類。其步驟細分要有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差不多十餘道工序。而重要流程則包括:

曬青:

曬青又稱萎凋,是鮮葉喪失水分過程。此過程對大紅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關係極大。日光萎凋是最好的方式。將鮮葉置於谷席布墊上,陽光強烈時要二曬二涼,曬青程度以葉面光澤消失,青氣不顯,清香外溢,葉質柔軟,手持茶梢基部頂葉能自然下垂爲度。

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紅袍品質的重要階段技術性極強,爲了控制茶中酚類的氧化速度,做青時要以特有的手勢搖青。將水篩中的涼青葉不斷滾動迴旋和上下翻動,通過葉緣碰撞、摩擦、擠壓而引起葉緣組織損傷,促進葉內含物質氧化與轉化。搖後靜置,然後再搖,搖後再靜置,如此重複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質特徵。    搖青次數和時間,視青葉的變化(香型與葉色)而定,俗稱“看青做青”。在後半階段,必要時輔以“做手”,彌補搖青不足。“做手”乃甩雙手左右將葉互碰,反覆數次,但不可使勁用力,動作力求自然。一般搖青規律先輕後重,靜置時間先短後長,多搖少做。優質原料,則只搖不做。

殺青

殺青是結束做青工序的標誌。主要採取高溫破壞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葉的繼續氧化,同時使做青葉脫掉部分水分,爲揉捻工序提供基礎條件。也就是我們在茶葉之鄉經常會看到的炒茶過程。而若你來到武夷山,經過旅遊區的茶葉店鋪門口就能聞到一股極爲甜香青味題外話小貼士:大多數人知道“殺青”這個詞兒大概都是出自某某影視作品某日“殺青”的報道。這表示這部影視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攝工作,開始步入後期製作階段。這與茶葉的處置過程中“殺青”這個關鍵步驟是相關聯的。而“殺青”一詞確切是起源於先秦時代人們竹簡寫字,爲使竹簡易於刻字防蟲蛀,就把它放到火上烤,這道工序就叫“殺青”或“汗青”。後來到了秦代,人們用毛筆竹青上寫字,就免了刀刻這道工序,定稿時只需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寫字就行了。這一道手續也叫“殺青”。殺青就意味着定稿。因此這個說法就多方向地沿用至今了~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巖茶外形和影響茶葉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時應做到:殺青葉需快速乘熱揉捻,以便達到最佳效果;採用輕-重-輕的力道,令桶內茶葉自動翻拌和整形。這種反覆的揉捻再回到鍋裡復炒,不僅能提高茶湯的濃度,也形成巖茶的獨有韻昧。

走水焙:

就是將揉捻後的茶葉流水放入90-120℃的密閉的焙窟裡,經歷高、低、高不同溫度的烘培,整個過程才10多分鐘,工作速度十分緊張。

燉火與趁熱裝箱

揀剔出茶梗碎末後的茶條先以高溫復焙1到2小時,再改用70-90℃低溫“文火慢燉”。這是武夷巖茶特有的過程、對增進湯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氣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後趁熱裝箱,也是一種熱處理過程,對品質也有一定良好影響。

難怪乎茶客們要對大紅袍敬之三分,要用喝功夫茶的程序來品飲它。笑言此茶也是下了功夫經過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夸父追日一樣的煎熬鍛鍊才成就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