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鮮@新發展理念丨青海:小小光伏羊 綠色大文章
光伏發電,還能養羊。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海南州)塔拉灘上神奇之處。
站在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黃河公司) 的觀光塔上,塔拉灘生態光伏園盡收眼底。綿延光伏板,藍到天際線,活脫又一個“青海湖”。
在一個個光伏板的“庇護”下,昔日荒灘竟成牧場,兩千多隻羊滿地撒歡,成爲當地獨特一景,“光伏羊”的稱號不脛而走。這讓6月初到訪的“大國小鮮@新發展理念”網絡主題採訪團記者們頗感新奇。
“光伏羊”。 採訪對象供圖
荒漠戈壁和高海拔的超長日照,是光伏發電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近年來,青海在海南州共和縣大力推進光伏產業發展。佔地規模609平方公里的塔拉灘生態光伏園,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
“數據表明,一塊塊光伏板的鋪設,使得園區風速降低了近50%,蒸發量降低了30%。這有利於植被的恢復與生長。”黃河公司黃河光伏維檢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副主任宦興勝介紹說,每月清洗面板的水對草地有一定的滋養作用,加上光伏板本身的遮蔽性,土壤涵水能力提高了,昔日不毛之地換了新顏。
雜草越長越好,既遮擋光伏板工作,在冬季還有火災隱患。周邊村民受邀進園區放羊, 爲鋤草助力。再加上清洗光伏組件、割草、做保安,村民們拓寬了收入渠道,得以脫貧致富。這種牧光互補的模式,實現了經濟、環境效益雙贏,也豐富了清潔能源產業的內涵。
除了牧光互補,水光互補的發展模式,還把豐富的太陽能轉換爲青海綠色發展的經濟新動能。
光伏發電雖好,但也存在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較大的問題。爲此,黃河公司主導相關科研院所,共同研發了水光互補協調運行控制系統,將光伏發電轉換爲安全穩定的優質電源。
之所以“水光互補”,主要在於光伏發電只在白天發電,晚上出力爲零。當光伏電站發電時,電網中其他電源就減少發電,讓出負荷由光伏發電供電;在晚上和當雲層飄過時,光伏電站出力迅速下降,其他電源的發電量則迅速增加,補充光伏發電減少造成的電力缺額。二者互補,達到動態平衡,以確保每天上網發電量的恆定。
距離塔拉灘生態光伏園40多公里外,就是龍羊峽水電站。龍羊峽水光互補併網光伏電站被看作是龍羊峽水電站的一臺新機組,利用龍羊峽水電站監控系統,進一步增強龍羊峽水電站的調峰能力。
“水光互補”模式提高了光伏發電電能質量,較好地實現了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的功能,解決了光伏發電的安全併網問題,填補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的空白,爲我國清潔能源提供了互補的新型發展模式。
此外,黃河公司在共和產業園區還建設一座百兆瓦級太陽能光伏發電試驗基地,實證試驗基地電池組件、安裝方式、跟蹤方式類型衆多,被列爲國家“863計劃”等重大課題。
水、光、風接續發力,三電並駕齊驅。據悉,海南州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一區兩園)總規劃佔地規模爲2499平方公里,規劃總裝機量爲12900兆瓦。其中風電規劃面積爲1890平方公里,光電規劃面積爲609平方公里。海南州成爲清潔能源示範省的主力基地。
2020年,青海清潔能源發電量達到847億千瓦時,清潔能源佔到了88%。除了省內就地消納,還輸送江蘇、河南、山東等地。其中,通過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每年可向河南輸送40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
追光逐日,厚積薄發。綠色實踐已成爲青海清潔能源轉型發展的“金色名片”。據瞭解,從水光互補、實證基地到光伏全產業鏈,從兩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規劃到特高壓外送基地配套電源建設,青海清潔能源發展蹄疾步穩。
“生態經濟成爲統籌保護與發展重大關係的最優路徑,也是青海在‘全面小康’目標達成後開啓現代化新徵程的首選經濟發展模式。”中組部、團中央第20、21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現掛職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餘康博士指出,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爲途徑,青海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增加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發掘良好生態中蘊含的經濟價值,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互支撐、互利互惠通道,使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系統相互適應和相互促進,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高度統一,走出適合青海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