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2千人海選勝出 年輕世代音樂劇演員苦尋舞臺築夢

北藝中心開辦人才培訓課程,請來百老匯名師授課,吸引許多優秀演員參加。(採訪撰稿/記者天慶;攝影剪輯/記者宋良義)

醫學系畢業江翊睿,爲了追尋夢想轉行當音樂劇演員。(圖/記者宋良義攝)

記者浦天慶/臺北報導

舞臺上的江翊睿自信滿滿,高亢嗓音情感豐富,江翊睿被譽爲臺灣音樂劇小天王,畢業於醫學系的他,原本應該穿白袍手術刀救人,而現在,他要用歌聲治癒觀衆的心。從學生時代第一次接觸音樂劇,就被現場唱歌演戲舞蹈的演出張力,被震攝住了!江翊睿回憶:「我在學校合唱團時接觸到唱歌,就發現說我好像有聲音可以唱,所以我就完全着魔了。」

擋不住對歌唱熱情,他不顧父親反對,堅持走上表演藝術之路,讓同爲醫師的父親不能接受,因此父子反目成仇,冷戰了10年。「當年四月望雨這部戲,我是男主角,那時蘇貞昌院長來看,覺得很感動,他得知我爸爸始終不願意來看我演出,就親自打電話去勸他,可是後來爸爸還是拒絕到場,從那之後到我就大概知道說,爸爸他可能不想面對這件事情。」少了家人支持難掩失望,但澆不息的夢想燒得正旺,只是在音樂劇不被重視的臺灣,不知道夢還能堅持多久。

張芳瑜打敗兩千位競爭者,獲選媽媽咪呀中文女主角蘇菲角色。(圖/記者宋良義攝)

同樣是從學生時期,就立志要當一位音樂劇演員,張芳瑜從兩千多位競爭者中脫引而出,獲選飾演媽媽咪呀中文版女主角蘇菲,被譽爲是寶島之光,他坦言自己在音樂路上,比別人多了點幸運,張芳瑜說:「音樂路上是順遂的,但選角有時候是靠機運,所以就只能一直去試鏡,儘量能夠增加自己的能力」。言談之中也透露出在臺灣身爲音樂劇演員的無奈。

曾跟着國際知名劇團,一起巡迴數百場表演,張芳瑜看到韓國、日本、大陸,對於表演藝術的重視,對比臺灣投入的資源與環境,難掩失望,「大陸有所謂音樂劇的專門主修科系,所以會有專門的老師教你音樂劇啊,甚至課堂中就已經有舞蹈課了,但臺灣就比較沒有這麼專門的科系,我覺得很可惜。」

一手策劃北藝中心人才培訓課程的蔡柏璋老師指出,其實音樂劇演員訓練,跟運動員是一模一樣的,要受過舞蹈、聲音、唱歌、表演的訓練等等,所以大家如果有這個野心,希望能夠把臺灣的音樂市場做起來,成爲一個華文音樂劇市場原創基地的話,就應該要有5年到10年很有遠見的計劃

不只是芳瑜和翊睿,臺灣還有太多的表演藝術人才,正在熱情與現實當中掙扎,眼看臨近的韓國在音樂劇發展,已經急起直追歐美國家,臺灣不能再繼續等待。

▲北藝中心培訓學員與百老匯名師教學互動,受益良多。(圖/記者宋良義攝)

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指出,「韓國學習西方的音樂劇,自己有走出一套他們的訓練方式跟整個體系,而且證明是成功的,他們現在還可以將自制的音樂劇,輸出到各個國家,甚至他們想要到歐美去,因此這樣的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發展跟了解。」

爲了培養更多音樂劇專業人才,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從2016 年開始,舉辦人才培訓課程計劃,今年是第二年了,吸引了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參加,爲期3周的訓練,透過與百老匯專業師資的互動教學,學員們都得到了寶貴的經驗。

在音樂劇領域耕耘16年的江翊睿,雖然已經是老師了,但跟着百老匯名師貼身學習,受益良多,「像歌唱老師他的聲音,就是很鬆很漂亮男高音,跟着他多唱幾次,就差不多知道了,這是看書或是用講的都無法得到的體驗,是一種身體力行親近的學習,所以這三個禮拜的文化衝擊是蠻震撼我的!」

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表示,今年從好幾百位參加徵選者中,選出了31位學員,在演出裡面可以看出來,表演的水準非常平均,學生的自信在臺上,雖然大部分是用英文這個語言來唱,可是他們都可以表現得非常沈穩

▲▼北藝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劃,學員們的表現可圈可點。(圖/記者宋良義攝)

用中文來唱音樂劇,不論是唱腔技巧還是聲音表情,都和英文不同,北藝中心在今年的課程中,特別開辦創作工作坊,並加入中文音樂劇曲目,透過音樂劇創作及表演詮釋過程,讓本土創作及表演者,更清楚如何利用音樂劇歌曲說故事。王孟超說:「這次中文詞曲創作有3 首歌,還有過去演過的像《釧兒》、《木蘭少女》這些都把它帶進來,透過西方的訓練,看詮釋出來的歌曲會有什麼不同。」

臺灣音樂劇人才和產業育成還需要努力,而北藝中心的培育課程,就是爲了讓這塊土壤可以肥沃起來,讓喜愛表演藝術的年輕人,有機會站在世界舞臺,用聲音唱出臺灣的驕傲。

►►詳情請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