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煩心事,律師“坐門診”——北京延慶“法律門診”探索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新模式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題:村民煩心事律師“坐門診”——北京延慶法律門診”探索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模式

新華社記者白陽

全體村民,北京城裡來的常律師今天在我們村‘坐診’,有法律問題的村民,請馬上來大隊進行諮詢。”

週一下午,珍珠泉村的大喇叭準時響起了“法律門診”的“開診”廣播。不一會兒,村委會的辦公室裡,“坐診”律師身邊就圍滿了前來諮詢的羣衆

“我婆婆和我愛人一起出錢蓋的房子,將來怎麼分?”“我和鄰居對一處共同過道的劃分有爭議,咋解決?”……諮詢的村民求知若渴,解答的律師耐心細緻。

這是記者在北京市延慶區珍珠泉鄉調研採訪時看到的一幕。

延慶區地處北京遠郊轄區內大多是山地,長期以來交通不便,法律資源較爲薄弱。近年來,當地政府積極引入區外法律力量,通過推行“法律門診我來選”“農村法律明白人”等機制,探索公共法律服務新模式。

“原來我們村民打官司,得跑到70多公里外的城區找律師,費時費力;自從律師每週來村裡‘坐診’,法律上面的問題當場就能解釋得明明白白,還能用專業知識及時調解村民之間的矛盾,大家對他們都很信服。”珍珠泉村黨支部書記於甫琴說,村裡開了“法律門診”後,村裡的糾紛數量明顯少了,村民們“遇事找法律”的意識明顯增強

據統計,自2019年6月以來,來自全北京16家簽約律師事務所的84名“門診”律師,累計在延慶區服務近5萬人次,參與接訴即辦63次,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有效滿足了當地羣衆的法律需求。

延慶區開展農村“法律門診”的探索實踐,是我國大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根據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的《關於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到2022年,我國要努力實現涉農法律制度更加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層執法質量明顯提高幹部羣衆法學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明顯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

記者從北京市司法局獲悉,北京市已於近日出臺加強法治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對本市法治鄉村建設作出全面統籌。

根據該計劃,到今年年底,北京市民主法治示範村覆蓋率要達到15%,到2022年要達到30%,在廣大鄉村全面營造法治可信賴、正義可期待、權利有保障、義務須履行、道德應遵守的良好法治氛圍

爲此,北京市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涉農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重點推動生態涵養區立法工作;推進涉農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深化面向農村基層的鄉鎮綜合執法改革;強化鄉村司法保障,搭建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庭、站、點”三級參與治理網絡;加大農村黑惡勢力犯罪案件的督辦力度,推動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建立銜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