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熔鑄忠誠底色

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執勤十中隊官兵在中共一大會址前舉行宣誓儀式。徐延鈞

2021年6月3日,位於上海市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正式開館。在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中,有一羣“橄欖綠”格外專注,他們手拿紙筆,一邊小聲討論,一邊認真記錄。

他們,是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執勤十中隊的官兵。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爲什麼出發。”自進駐上海以來,這個中隊始終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官兵,用優良傳統滋養官兵,用紅色基因培塑官兵,身居鬧市淬鍊如磐初心,堅守繁華強固信仰信念,學黨史鑄忠誠走在前列。

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記者來到該中隊,感受他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追求與擔當。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初心之地築起精神家園

1.5公里,是十中隊營區到中共一大紀念館的距離。

每到週末,官兵或集中組織,或三五結伴前往黨的誕生地,自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十中隊有兩座營盤,一座是現在駐紮的營區,一座是官兵常去的中共一大會址。”中隊指導員楊澤楠說,中共一大會址是我們黨的初心之地、根脈所在。中隊歷屆黨支部都有一個共識,就是把黨的一大召開的地方當成自己的精神家園,教育引導官兵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熔鑄忠誠底色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週,習主席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

這一歷史性時刻在媒體播出當晚,中隊連夜組織官兵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此後,每年10月31日,中隊都會組織官兵參觀瞻仰中共一大會址,組織黨員在黨旗前莊嚴宣誓。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黨的歷史每前進一步,黨的理論創新每發展一步,學思踐悟就要緊緊跟進。走進中隊營區,處處都是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的大課堂。操場兩側櫥窗裡,官兵學黨史、研理論的心得體會週週更新;樓梯走廊裡,黨史主題展板月月更換,官兵學習理論就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簡史》等書籍成爲大家放在案頭、捧在手頭的必讀書,每天做摘抄筆記、月底寫感悟……

興業路、石庫門,遊人如織,中共一大紀念館在端午節假期迎來參觀小高峰。中隊戰士徐子建一邊引導着遊客,一邊娓娓道來。他今天的身份,是義務講解員。在十中隊,像他這樣的義務講解員有14名。

給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擔任義務講解員的中隊官兵,不僅要熟記兩萬多字的解說詞,還要做到對黨史“一口清、問不倒”。

這使中隊黨支部一班人認識到,學黨史講黨史不能僅停留在講故事、聽故事層面,必須加深對黨的歷史、黨的理論的理解和把握。

他們採取專家導學、原文通學、要點精學的“三學”方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摸底考、階段考、結業考的“三考”模式進行強化,培養出一批“黨史百事通”和“理論達人”。

講解的是黨史,傳遞的是信仰。從“我們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到“軍隊由誰締造、爲誰扛槍打仗”;從“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什麼‘好’”,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隨着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入,一個個重大理論問題在大家頭腦裡清晰起來,官兵傳承紅色基因、當好紅色傳人思想和行動更加堅定自覺。

“十中隊官兵宣講黨史有感情有深度!”這是一名黨史專家的評價。

“武警戰士講黨史,能看到他們眼裡閃着信仰的光芒!”這是一名普通遊客的留言。

本色如蘭,其芳自華。2019年,十中隊被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軍地共建共育基地”。

對標革命年代“新青年”,培育時代新青年――

前進路上爭做奔涌後浪

每次來到黨的初心之地,十中隊的新兵們都會受到這樣的思想洗禮――

當年,讀着《新青年》雜誌最先覺醒的知識青年,勇敢地扛起了救亡圖存、民族獨立的重任。13名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19歲。

“也許這樣的對比並不十分恰當,但都是差不多的年紀,我們作爲黨的陽光雨露哺育成長的年輕一代,是不是該經常捫心自問:在新時代,要做什麼樣的新青年?”帶隊幹部的一番話發人深省。

出此一問,事出有因。這些年,十中隊的兵員結構日益多元:打過工的、經過商的、出過國的、上過大學的,經歷五花八門;有前來鍛鍊自己的、有打算長期服役的,心態也各不相同。面對多元的思想狀況,中隊黨支部就是堅持一條:用習近平強軍思想建連育人,用黨的優良傳統培育官兵,始終突出堅定理想信念這個核心,教育引導官兵爭做“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

“永遠追尋真理,就像溪流追尋大海那樣堅定不移。”這是列兵唐朝陽寫在理論學習本扉頁上的一句話。從對理論知識缺乏瞭解到成爲理論宣講小骨幹,這名“00後”的轉變令人欣喜。

去年11月中旬,中隊組織新兵開展“學理論、看變化”主題活動,把教育課堂搬到了蓬勃發展的浦東新區。

“大家知道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是怎麼來的嗎?”返回途中,指導員楊澤楠問。新戰士們打開話匣子,平時在理論課上很少發言的唐朝陽也被吸引加入討論。

楊澤楠趁熱打鐵,從浦東開發開放歷程,講到黨的創新理論,“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沒有黨的創新理論指引,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就不會發生那麼多‘春天的故事’。”

回到營區,深受觸動的唐朝陽在中隊學習園地“學習習主席在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專欄中寫道:真理就是力量。聽黨話始終不渝,跟黨走堅定不移。

科學理論一旦走進官兵、被羣衆掌握,就會變成強大物質力量。陳陸鵬是一名優秀大學生士兵,2017年懷揣“軍官夢”入伍,不料卻連續2次與提幹失之交臂。

爲幫助陳陸鵬早日走出心理陰影,班長周樑輝交給他一個特殊任務――給大家講習主席在樑家河插隊的故事。

此後的幾天裡,陳陸鵬捧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等書籍反覆閱讀,漸漸明白一個道理: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

“正如習主席說的那樣,青年在成長和奮鬥中,會收穫成功和喜悅,也會面臨困難和壓力。要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順境逆境都成爲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講臺上,陳陸鵬自己解開了思想疙瘩,“既然當不了軍官,那我就當一個好兵。”

當一個好兵,就要有血性。2020年6月,下士黃躍參加軍事比武,不慎劃傷手腕、鮮血直流,他強忍劇痛繼續拼搏,最終奪冠。賽後有人問:“你是怎麼堅持下來的?”黃躍回答:“軍營男兒就要有血性,我這點兒痛算什麼!”

當一個好兵,就要有追求。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上等兵姜平產生了向黨組織靠攏的想法。當兵兩年,他先後遞交5份入黨申請書。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作爲河南某高校在讀本科生,退伍返校前,他堅定地說:“我把這份信念帶回去繼續努力,爭取早日入黨。”

當一個好兵,就要有擔當。2015年4月17日,上海西藏中路九江路口,一名男子手持利刃行兇。危急時刻,中隊戰士李春雷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將其制伏。進駐南京路以來,十中隊成功處置各類突發情況和治安事件,有力維護了上海繁榮穩定。

晨曦初露,又是新的一天。十中隊巡邏官兵一路穿過人民公園、人民廣場、南京路,來到外灘。

百年滄桑鉅變。百年前,這裡作爲“租界”的一部分,有西方列強的“跑馬廳”,曾掛着“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

“強國必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帶隊的排長陳龍說,每一次巡邏,都在警醒自己勿忘歷史、不負使命。

接過八連的槍,傳承八連的魂――

霓虹燈下走來新一代

“好八連,天下傳。爲什麼?意志堅。爲人民,幾十年……”這是毛澤東1963年8月寫給“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讚美詩。

1982年1月,十中隊進駐南京路,接替“好八連”勤務,便把這首《八連頌》刻在營區的石牆上。

此後新兵下連,第一週是優良傳統教育周,乾的第一件事是在好八連雕塑前宣誓,看的第一部電影是《霓虹燈下的哨兵》,唱的第一首歌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994年,中隊被武警部隊授予“南京路上學八連模範中隊”榮譽稱號。

“接過八連的槍,傳承八連的魂。”中隊長王浩說,從“好八連”到“學八連”,變的是部隊番號和硬件設施,不變的是艱苦奮鬥、服務人民的初心本色。

每天生活在繁華地段,一牆之隔便是上海市地標建築“新世界”;每晚巡邏在南京路上,目之所及皆是流光溢彩。中隊堅持從節約一粒米、一度電入手,連續數十年開展“創家業、攢家底、藏家珍”活動,班班配備修理箱,人人都有針線包,吃“憶苦思甜飯”,過“乾糧補給日”……

戰士沈康晨家境殷實,是個典型的“富二代”,入伍前花錢大手大腳。一次訓練,沈康晨的作訓服被劃破了,回到班裡,他想都沒想就把衣服扔進了垃圾桶。副班長許洪巖發現後,把作訓服撿了回來,利用休息時間補好,然後洗淨晾乾,悄悄放進沈康晨的衣櫃。

“生活條件好了,不代表可以浪費。無論什麼年代,勤儉節約都不過時。”許洪巖的舉動讓沈康晨感到既意外又羞愧,他漸漸發現,戰友們最看不起浪費行爲,大家更習慣於衣服破了自己補、鞋子壞了自己修。

沈康晨變了,開始變得“小氣”了,拖鞋開裂,他修一修繼續穿;收了快遞,他把廢紙盒攢起來。有時他卻很大方,戰友家裡遇到困難,他帶頭捐款,還定期購買學習用品,給貧困地區的學生寄去。

在十中隊,類似的轉變不勝枚舉。官兵說,我們黨和人民軍隊就是靠着艱苦奮鬥起家的,“南京路上好八連”也始終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作爲霓虹燈下走來的新一代,更應該把這些好傳統好作風傳承下去。

傳承,就要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從進駐南京路那年起,十中隊把每月20日定爲“爲民服務日”,每到這一天,官兵就會走上南京路開展便民服務。

在十中隊官兵的影響帶動下,130多家單位、千餘名志願者參與其中,服務內容從補鞋、理髮、修理家電逐步拓展到法律諮詢、醫療服務等80多項。爲民服務帳篷也從最初的幾座,到如今綿延近200米,“中華商業第一街”由此被稱爲“全國精神文明一條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很多行業受到影響,但十中隊爲民服務的腳步沒有停下。不便去南京路,他們就積極響應駐地號召,採用小羣多路的方式深入社區、企業,探索出“點對點”“菜單式”服務新模式。一位住在弄堂裡的孤寡老人告訴記者:“他們的理髮手藝或許不如高級技師,但官兵展示的人民軍隊好形象、傳播的積極向上正能量,影響了很多上海市民。”

中隊榮譽室裡,陳列着一幅曾令世界震撼的歷史照片,被稱爲紅色中國的第一張“上海公報”:在被雨水沖洗過的老上海街道旁,人民解放軍戰士席地而臥。

歲月更迭,初心不改。當年,“好八連”的前輩露宿街頭不擾民;今天,“好八連”的傳人走上街頭爲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