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融合 陸廣建兩岸交流基地

最近大陸新批准5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分別是:四川宜賓李莊古鎮福建寧德古田臨水宮、江蘇崑山慧聚廣場、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北京臺灣會館。這些新設交流基地各具特色,既有地域文化資產,也有兩岸民衆共同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自2009年以來,已在22個省(區市)批准設立71家。藉此積極強化對臺交流的全覆蓋,培養臺灣民衆的文化歷史認同,從而提升國族認同與政治認同。

大陸組建兩岸交流基地,從中央到地方垂直橫向整合資源,由國臺辦、省市縣級政府臺辦、地方政府共建;跨域經驗交流與學習,例如廣東省在佛教推廣方面,借鏡湖北省道教之推廣;政府、學術民間整合,透過學術機構介入及強化民間交流性質,結合多項議題,包括藝術、人文文創產業、宗教交流、觀光休閒、青年就業創業社區治理等多元性議題組合。主要建置特色包括:

第一,歷史意識建構灌輸愛國主義:例如臺兒莊大捷南京大屠殺孫中山陵,這些是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重大歷史紀錄,不僅連結兩岸歷史共同記憶利於加強愛國教育;同時降低臺灣當局不斷採取「去國民黨化」、「去孫中山化」等去中國化行爲的效應。

第二,青年就業創業及願景目標塑造:如福州建置兩岸青年交流基地,辦理青年「說論壇」、「交流匯」、「體驗行」三大板塊活動,涵蓋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等。爲便利臺灣青年在綿陽創新創業、實習就業、孵化興業,也設立「綿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第三,擴及多元宗教交流強化本源性:推動湖北道教、廣東佛教、福建客家永定佛、關公濟公媽祖文昌等交流,確定「宗教中國化」的發展方向,認同並融入中華文化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宗教「中國化」的方向,也是宗教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結合。

第四,建構親緣認同突顯兩岸一家親:例如建置永定客家文化園,該基地由永定客家博覽園、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吳伯雄祖籍永定縣下洋思賢村等多個點組成。

第五,地方特色品牌打造利益共享性:例如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有着獨特的品牌優勢和文化魅力,突出地方資源特色,成爲推動景臺陶瓷文化交流、擴大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的新引擎。

第六,拓展地方基層交流與社區治理:高雄市臺北市桃園市等基層民衆紛紛踏足四川綿陽,品中華文化、話鄉村振興、看災區鉅變,尤其是高雄市社區與綿陽社區治理交流,促進兩地交流合作。

目前大陸共建置71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置交流基地後相關活動,國民黨參與多,民進黨幾乎未參與。大陸正加速組建交流基地,符合對臺政策「硬更硬、軟更軟」策略,這對兩岸社會文化交流也將發揮積極主動作用,從加強兩岸社會文化融合形塑歷史文化及民族認同到政治認同。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