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與陳水扁中國政策之選舉策略之探討

作者劉性仁(博)

英文對於執政後的兩岸關係提到兩岸關係的新說法,就是「維持兩岸現狀」之際,維持現狀變成民進黨兩岸關係的核心,那麼現狀是甚麼?蔡英文並沒有再進一步說清楚講明白,雖然這種態度對其選舉的策略或許對她是有利的,但其最終必須在執政後的兩岸關係表達得更爲清楚:而就在她訪美之後,提出兩岸新論述,強調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穩定發展,至於如何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蔡英文仍舊保持模糊,對於九二共識是否存在?蔡英文明確表示,當年兩岸盼推進雙方關係,即便有不同意見與想法,都希望能秉持「相互諒解」的精神持續交流。她認爲應迴歸此基本事實,相關名詞的使用問題與事實詮釋,就繼續「求同存異」。這與她過去所主張兩岸和而不同等論述一樣,始終無法明確表達,也因此始終無法解民衆心中的疑惑。

這讓筆者想到,當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欲走完最後一哩路時,人民對於其中國政策及兩岸關係亦不放心,但當時的陳水扁選擇正面因應,主動出擊,最終的結果也是正面的,因爲他提出一系列主張,某種程度舒緩臺灣民衆的擔憂及美國和大陸方面的疑慮,願意聽其言觀其行,人民因此給陳水扁一個機會。

當時陳水扁的態度是積極的,不像現在的蔡英文是閃躲的:陳水扁與蔡英文的主張同樣都是不接受九二共識及一箇中國,同樣都是以兩國論思維出發,但陳水扁及其幕僚卻發揮相當智慧,拋出後來一連串四不一沒有、統合論等一系列主張,以穩定兩岸關係;雖然外界亦有不同的看法,但卻對其用心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好歹陳水扁願意想出新論述,而非蔡英文此時的維持現狀;四不一沒有儘管只是緩兵之計,後來也產生變化,但陳水扁因爲選擇正面迴應,因此終究得到民衆的肯定,因此蔡英文必須以陳水扁的態度爲師,而不能再以模糊的維持現狀來回避,否則蔡英文的兩岸論述,不僅各方都有意見,必須很嚴肅的思考,民進黨的兩岸論述與現今的國民黨有何不同?如果都是維持現狀,蔡英文必須更清楚的表明兩岸現狀是什麼?

歷史令人感嘆,回顧民進黨陳水扁在準備迎接選舉勝利,爲讓人最不放心的兩岸關係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爲了最後一哩路,陳水扁起碼願意釋放善意,讓臺灣民衆充分感受到;但如今的蔡英文,始終甩不掉空心菜的印記,這是性別的關係?還是個性所使然,不管陳水扁後來的結果,但起碼他的調整及用心民衆有感受到,雖然其主張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也靠不少包裝功夫,但對照起蔡英文,陳水扁起碼是願意正面因應。

回顧在1999年5月8日,民進黨第8屆第2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決議文內容包括前言、主張與說明三部分,其中主張的部分共計七項,內容包括1.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2.臺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箇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臺灣。3.臺灣應廣泛參與國際社會,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爲奮鬥努力的目標。4.臺灣應揚棄「一箇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的認知混淆,授予中國併吞的藉口。5.臺灣應儘速完成公民投票的法制化工程,以落實直接民權,並於必要時藉以凝聚國民共識、表達全民意志。6.臺灣朝野各界應不分黨派,在對外政策上建立共識,整合有限資源,以面對中國的打壓與野心。7.臺灣與中國應透過全方位對話,尋求深切相互瞭解與經貿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構,以期達成雙方長期的穩定與和平。

而在1999年11月10日民進黨公佈《民進黨2000年政策綱領》,其內容包含兩岸關係、國防、內政、經濟議題,其中關於兩岸關係的內容計有兩岸建構特殊關係新架構的三項基本原則:在國與國對等基礎上推動臺灣與中國關係的正常化、遵守聯合國「和平解決爭端」原則、不預設兩岸未來走向。檢討國民黨「戒急用忍」政策,擬訂臺中經貿交流的安全管理體系與策略。協助中國民主化現代化。推動臺海及亞太地區的「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

當然更重要的是,陳水扁上臺後,把緩和兩岸關係做爲其施政的重點之一,他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在建構新政府的大陸政策,現今倘若蔡英文勝選,未來也勢必要花許多精神在建構大陸政策,與其如此,爲何不在選前明白地向民衆說清楚講明白?

陳水扁提出的陳七項,作爲扁政府大陸政策的指導,其內容包括:

1、堅持「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的原則。雙方的政府與領導人,不應該提出危害兩岸人民感情與福祉的主張。諸如「武力解決」或者「戰爭」的字眼,只會加深兩岸的隔閡與誤解,製造國家社會的緊張。唯有堅持「和解、合作、和平」才能謀求兩岸人民與國際社會的最大利益。

2、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宣告獨立或變更國號的問題,也沒有「兩國論」入憲的問題。爲了符號的問題而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既屬不智,也不符合兩岸化解爭議的積極目的。臺灣做爲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任何有關現狀的改變,都必須由全體臺灣人民來共同決定。除非北京方面意圖動用武力,否則,民進黨執政沒有必要、也絕不會片面宣佈臺灣獨立

3、推動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建立全方位互動機制。我希望雙方儘快恢復制度性的互訪與對話。如果現有的協商管道出現障礙,也不排除以其他管道來補強。除了海基會海協會的對協商以外,正式的官方接觸、對話、談判,以及任何有助於雙方理解與信賴的溝通模式,在任何方便的時間與地點,都應該被接納成爲全方位互動機制中的一環。

4、在和平解決、平等對待的前提下,任何議題都可以進行協商與對話。兩岸之間除了可以就簽訂和平條約的事宜進行磋商之外,也希望能夠從人員互訪、演習告知、海上救援、設立熱線等措施做起,建立兩岸之間的軍事互信機制,來降低軍事衝突的風險。有關兩岸經貿往來所衍生的問題,例如:臺商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有關三通的具體協定…等等,更是迫切需要展開協商,儘速謀求解決。

5、臺灣願意扮演積極角色,協助中國現代化、民主化。臺灣過去在教育普及、農業改革、經濟發展、以及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制度的過程,累積了相當的經驗。這些經驗並不完全從西方國家移植而來,因爲兩岸社會共有的特性,可以做爲彼此借鏡的參考。江澤民主席曾經宣稱要在二十一世紀中葉時,讓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而臺灣有能力、也願意提供積極的協助,因爲一個現代化、民主化的中國,將會帶來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6、以WTO模式,尋求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社會、共存共榮。過去海峽兩岸在國際社會上的零和競爭,不僅使彼此關係無法改善,也讓國際友人無所適從。最近兩岸爭取加入WTO的模式,爲彼此尋求在國際間的共存共榮,開啓了嶄新的可能性,也讓國際社會產生了全新的期待。我相信未來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有足夠的智慧,反省過去的教訓,爲兩岸在國際社會上的共存共榮,尋找一個可以相互接受的模式。

7、爲了建立互信、增進了解,積極推動兩岸領導人互訪。我願意再次公開表達,在當選之後、就職之前,前往中國訪問的積極意願。我也希望日後能夠以最大的誠意邀請北京領導人來訪。關於彼此見面的身份和地點都不應該成爲障礙,只要對改善關係有幫助並且不造成彼此的尷尬就行了。誠如江澤民主席所說,「就是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我們不能老死不相往來,不能枯等長久的僵局自行打開,必須趁着新世紀、新領導的新開始,尋求兩岸互信瞭解的新機會。

而陳七項中最受關注的便是「中共不武、臺灣不獨」,表明臺灣是否走向臺獨,要端視北京對臺的態度,陳七項把兩岸互動的發球權又丟回給中共,同時也爲民進黨在兩岸定位的問題上,提供了更柔軟又不失原則的思考方式。

陳水扁最爲關鍵的,莫過於2000年2月14日,他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指出「四不政策」就是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四不政策」就是「不宣佈臺灣獨立」、「不變更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統獨公投」。一沒有就是沒有廢除國統會的必要。

此提出某種程度讓外界感到放心,雖然其中充滿弔詭之處,筆者亦曾經爲文提到四不一沒有中,不宣示獨立是否就等於一定要走向統一?不宣示獨立有可能表示是維持現狀,未來有可能走向統一或是走上獨立。不更改國號是否就表示會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更改國號,意謂是維持現狀,現狀並不表示會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是否就表示一定會維持現狀?沒有統獨公投,中華民國現狀還是有可能隨時改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或國統會的問題是否就表示陳水扁總統一定會執行國統綱領或召開國統會?沒有廢除國統綱領或國統會,但是把國統綱領或國統會束之高閣,完全不執行國統綱領及召開國統會。

陳水扁更認爲「統合論」是需要雙方坐下來談,陳水扁總統認爲兩岸統合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先是經濟統合,其次是文化統合,最後纔是政治統合。對於政治統合,陳水扁希望跳脫出統一或獨立,這種二元對立思維,重點是不必現在由上而下做出結論,替後代子孫決定如何統合,而應由下而上慢慢形成共識,大家不應該在意識形態上打轉,而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加強互動交流。他說兩岸之間有交流纔有對話,有對話纔有所謂的談判,透過交流、對話,纔有可能累積互信的基礎。「統合論」必須經過經濟、文化的統合,纔有可能進展到政治的統合。

凡此種種,都說明陳水扁起碼願意論述兩岸關係,將政策說清楚、講明白,交由人民決定;而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論述實在太過空洞及模糊,看不出她的方向,使得民衆根本就沒有可選擇及判斷的標準,兩人同爲民進黨所提名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不妨思考陳水扁是如何因應,不能因爲國民黨執政不佳就逃避說明兩岸關係的責任;更何況國民黨現在出現的洪秀柱,對於兩岸關係是採取正面論述的態度,而非像蔡英文一樣閃躲。

總之,任何政黨及候選人都有選擇選舉策略的權利與自由,但民衆同樣有權力要求候選人必須將兩岸政策說清楚講明白,人民有知的權利,纔有判斷的標準,姑且不論主張的內容,態度是很重要的,尊重人民就不應當閃躲,起碼陳水扁比起蔡英文要有膽識的多,他願意花時間及力量來論述兩岸關係,不管內容是否可行?或是有多大的弔詭及騙局,陳水扁的態度都比蔡英文要好,只是所處環境不同,誠摯呼籲蔡英文勿吃定人民,如果不說清楚講明白,各方的疑問將永遠存在,最終由選票來決定一切。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