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整治農村山寨食品
近期,有媒體走訪了一些農村集市,發現“粵力粵”“澳利粵”“溜遛梅”“興旺小人酥”等傍名牌的“山寨”貨隨處可見。“山寨”貨像“打不死的小強”,依然在農村頻刷存在感。
“山寨食品”侵入農村,媒體早有曝光,其質量也令人堪憂,甚至危害身體健康。媒體曾報道過,有的核桃飲料沒核桃,是用食品添加劑和香精勾兌而成;一瓶杏仁香精可勾兌出8000罐飲料。姑且不提營養和味道,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尤其對於處在成長期的孩子們,這些“山寨”飲料就是潛伏在身邊的“隱形殺手”。
“山寨食品”之所以在某些農村地區仍有市場,首先在於其成本低、利潤高,一些生產者經銷商便鋌而走險;其次是存在監管不力問題,有些農村地區成爲監管空白地帶;三是“山寨食品”的外包裝、字體、字形等都與正品高度相似,偏遠鄉村的農民稍不注意就很難分清兩者的差別。此外,維權成本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山寨食品”在農村氾濫。
遏制各種“山寨食品”氾濫,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村民知曉真假及危害,增強農村居民消費意識,提高抵制“山寨食品”的主動性。同時,監管不缺位,處罰要嚴厲,必須加強對農村市場的監管力度,對出現的“山寨”等假冒僞劣產品依法銷燬。尤其是有關部門要加大市場巡查力度,不定期到各地農村市場檢查,一旦發現“山寨食品”,發現一起嚴懲一起,並順藤摸瓜,查找源頭,斬斷其背後的黑色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