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美國國會暴動事件啓示錄
【愛傳媒陳朝平專欄】美國參衆兩院1月8日開會確認總統大選結果,受到川普煽動蠱惑的川粉暴徒,衝入國會山莊,經警衛及警察以子彈和催淚瓦斯伺候,驅逐暴民,4小時後,暴動慘遭「鎮壓」。哥倫比亞特區警方證實,此次暴動,造成4人死亡,52人遭逮捕。
川粉暴民攻佔國會4小時慘遭驅離,太陽花暴民攻佔臺灣立法院,埋鍋造飯23天。川粉暴民戰鬥指數太低?美國警察戰鬥指數高於臺灣138倍?
臺美暴民攻佔國會,結果大不同,關鍵有四:臺灣暴民國會有內應,太陽花暴徒懂得直播吸睛,「公民不服從」概念取得話語權。真正關鍵是美國多數政客良知尚存,臺灣政客無恥,只爲奪權。
馬英九應該很後悔,2014沒有強力鎮壓佔領立法院和進襲行政院的太陽花暴徒!
江宜樺不知道警察是可以開槍的,催淚瓦斯是可以使用的!也不知道對付暴民就是要強硬。他忘了臺灣諺語:「軟土深掘」!
國民黨應該向川粉暴徒致謝,他們隔海以行動翻轉了當年王金平縱容變民主的詭辯!2024,王金平逐鹿無望,藍軍諸侯少了一名競爭者。
國民黨應該感謝跛鴨副總統潘斯和總統當選人拜登,他們雙雙認證,暴動是政變、是叛變,不是甚麼公民不服從!美國主子說的,民進黨要聽!
民進黨難得閉上嘴!他們很傷腦筋,不知如何迴應川粉暴民攻佔美國國會事件。太陽花首謀之一、如今爽領月薪九萬的林飛帆副秘書長,迄今未表意見。
2019蔡英文支持反修例暴動事件,呼籲港府「別用盾牌、子彈、手槍來回應人民的訴求!」大家都在等蔡英文對美國警方射殺示威者一事,發表談話!
CNN鏡頭裡,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出現在聚集美國國會外的羣衆中。綠營很尷尬,怎不是撐臺獨旗?不!那一定是中共派員滲透,栽贓臺灣!
大英國協旗幟、美國國旗,出現在香港反修例暴動中,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出現在川粉暴徒羣衆中,干預他國內政、參與他國暴動,也全球化了?
龐培歐評論香港反修例暴動時說:「我們跟香港人站在一起」;評論川粉衝擊美國國會則說:「永不接受目無法紀和暴動的人」。龐培歐和香港暴民站在一起,反對美國暴民的目無法紀?
川粉暴動後,龐培歐和美國財長梅努欽正在研擬,動用憲法第25條修正案,罷黜川普。
樹倒猢猻散?不!這是落井下石,是背叛!更像是黑幫徒衆轉作污點證人,指控幫主!最親密的人,往往就是最可怕的敵人!
前美國陸軍准將,現任俄亥俄衆議員史蒂夫・史蒂文斯強調,「抗議是民衆有權發表意見,這也是我從軍,並派駐國外與之奮鬥的目標。但抗議與暴亂之間,是有區別的。破壞和無法無天在民主制度下也不可被接受。」不知史蒂夫派駐海外時,鎮壓的是抗議,還是暴亂?
資深共和黨伊利諾州衆議員亞當・金津格也稱「暴動就是企圖政變」,「川普總統煽動政變、鼓勵並製造了這一場政變。」同樣的邏輯,太陽花暴動,就是企圖政變,至於誰在煽動政變,瞎子吃湯圓,大家心裡有數。
巴西報紙評論:這是美洲近百年來,唯一沒有美國大使館參與的政變!這是迄今爲止,最屌的神評論!不過,巴西報紙少寫了亞洲和非洲!
德國副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寫道:「川普通過煽動暴力和破壞來瓦解它(和平移交權力),這是可恥的。」可恥的,其實是西方國家對非西方國家的國家安全,以及煽動暴力言論的雙重標準。
德國外交大臣海科・馬斯(Heiko Maas)寫道:「美國國會大廈襲擊事件,對民主制度的蔑視產生了破壞性影響。」
的確!2014年太陽花暴徒襲擊立法院和行政院時,臺灣民主已死!只不是,在西方國家心靈深處,他們似乎從來不認爲中國(包括臺灣)有資格享有民主!民主是西方國家的專利。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同樣是暴動,美國一些人士及媒體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當年稱香港暴動是「靚麗的風景線」、「民主鬥士」,這次又稱美國國會暴動事件是「暴力事件」、「極端分子」、「暴徒」、「恥辱」。甚麼時候,號稱擁有獨立主權的臺灣外交部發言人,也能說點有骨氣的話?
2019年,美國衆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稱香港的抗議活動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如今迴向到了她的辦公室。可謂,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香港反對派人士邵嵐(Joey Siu)比較香港反修例暴亂和川粉暴亂,「是的,兩邊都進入了立法會會議廳,但一個是決心爲捍衛民主做出犧牲,另一個則是試圖破壞民主。」瞧!倒因爲果,簡單明瞭!深得民進黨大內宣的三昧真火,民進黨務必要吸收此姝!
川粉暴動事件發生後,華裔美國運輸部長趙小蘭請辭,教育部長戴佛斯也跟進請辭。
她們的請辭,太晚也太慢!川普的狂妄自大、煽風點火、多少是源自於幕僚和部屬的戀棧與縱容!民主成民粹,不就是選民縱容出來的?
希臘總理以及西班牙總理表示,美國的民主是堅韌、根深蒂固的,必將會戰勝這場危機。
真是如此嗎?美國的貧富差距、種族歧視、毒品氾濫、高犯罪率以及根深蒂固的霸權主義思想,是民主最大的敵人!
啓示錄持續增加中,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