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圈跨界混戰再升級:三家車企系財險公司鏖戰“紅海市場”,比亞迪爲何100%持股“入局”財險機構?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許爽 廣州報道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同意比亞迪財險在廣東、深圳、安徽等全國8個地區使用全國統一的交強險條款、基礎保險費率和相應的費率浮動係數。這是繼去年11月比亞迪財險車險業務範圍被批准後,其車險業務再次獲得實質性進展。

自比亞迪獲得保險牌照以來,其動向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這既是因爲比亞迪作爲非金融業企業,以100%持股“入局”財險機構是行業首例,也是同時,比亞迪財險的前身“易安財險”在車險業務上並無太多積累。

近年來,不少車企通過保險代理、保險經紀等形式入局車險市場,但僅有少數車企真正持有保險公司牌照。目前,車企持股比例超過30%的財險機構也僅有4家,分別爲廣汽系的衆誠保險、一汽系的鑫安車險、吉利持股的合衆財險以及近期易主更名的比亞迪財險。

入局財險市場以完善產業鏈生態圈,無疑是車企持股財險的重要因素,而對於財險機構本身而言,如何在馬太效應凸顯的財險業突出重圍同樣值得關注。從已耕耘多年的3家車企背景財險機構2023年業績經營情況來看,儘管都擁有車企股東的業務支持,經營策略各有所長,但在風雲莫測的財險市場紅海中,3家財險機構似乎未能擺脫多數中小財險所面臨的“承保端與投資端兩端承壓”難題。

車險業務高佔比、高增長

一直以來,車險是財險領域的第一大業務。對於車企源源不斷提供業務支持的財險機構而言,車險業務有獨特的優勢,高增長、高佔比是衆誠保險、鑫安車險、合衆財險車險業務共同特徵。

2023年,合衆財險車險簽單保費同比增長30.91%至4069.00萬元,佔整體簽單保費比重達到95.66%;衆誠保險車險簽單保費同比增長31.79%至26.31億元,佔整體簽單保費的比重達到80.39%;鑫安車險車險簽單保費同比增長9.64%至5.22億元,佔整體簽單保費比重55.62%。

得益於與汽車產業緊密結合,該類型財險機構往往能夠更快打開業務新局面。

衆誠保險在2023年財報中指出,在汽車行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變革背景下,廣汽集團汽車產業鏈爲公司業務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例如,在新能源車險領域,公司與廣汽埃安開展深度合作,研發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產品並推動車險銷售模式創新;在共享出行領域,聯合廣汽網約車平臺發展共享出行相關保障服務,隨着共享出行的快速發展大力拓展保費規模等。2023年度,衆誠保險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12.94億元,同比增長67%,規模已佔車險業務的48%。

在承保業務多元化發展策略上,鑫安車險、衆誠保險、合衆財險三家卻截然不同。

長期以來,車險、責任險、貨運險是鑫安車險保費規模的“三大支柱”,佔業務規模的80%以上。近十年間,儘管鑫安車險貨運險、責任險、企業財產損失險等險種業務規模此起彼伏,車險業務增長趨勢穩定,相較於行業車險業務佔比下降的趨勢,鑫安車險車險業務佔比保持上升趨勢。2014年,鑫安車險車險原保費收入1.51億元,佔比約48%。在2014年至2023年的十年間,鑫安車險車險業務規模比重上升了7個百分點。

相反,衆誠保險非車業務佔比與往年相比有明顯的提升。衆誠保險2023年財報顯示,依託車險業務作爲主陣地,該機構推行多元化發展策略,在零售端開拓與車主或用車相關的特色非車險產品,如汽車延長保修服務、產品置換險等;在產業端,爲汽車產業鏈企業提供財產保險、責任保險、員工團體醫療和意外保險等。2015年至2020年期間,衆誠保險非車業務一直徘徊於10%的水平區間,而在2023年,衆誠保險非車業務規模佔比已提升至19.3%。

其中,與汽車後市場有強關聯的汽車延長保修業務規模提升明顯。在2023年財報中,衆誠保險首次明確標註了其他類險種主要爲產品延長保修費用補償保險等,意味着該險種在衆誠保險的業務規模構成上佔有相當大的體量。2023年,衆誠保險以產品延長保修費用補償保險爲主的其他險種類目規模同比增長192.15%至2.33億元,成爲衆誠保險的第二大險種。

合衆財險在其首要發展優勢中表示,戰投股東吉利控股在汽車領域深耕多年且實力雄厚,爲公司車險及車生態的發展可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合衆財險亦在其發展路徑中提及“拓展非車資質,實現產業協同,改善經營結果,服務實體經濟”。

但從業務結構而言,合衆財險非車業務一直處於低位,而車險業務在吉利控股入股之前就持續佔比在90%以上。2019年至2023年,合衆財險非車業務原保費收入佔比分別爲7.40%、2.61%、5.07%、4.63%、4.34%。

綜合成本率高居不下困擾承保端盈利能力

事實上,“營收正增長,淨利潤爲負”是衆誠保險、鑫安車險以及合衆財險2023年度業績表現的共同特徵。

其中,衆誠保險、鑫安車險淨利潤由盈轉虧,合衆財險虧損幅度有所縮減。

2023年,衆誠保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3.35億元,同比提升17.92%。2023年衆誠保險營業收入29.92億元,同比增長1.56%,歸母淨利潤-5596.94萬元,同比減少210.82%。鑫安車險保險業務收入9.51億元,同比提升6.09%;營業收入8.51億元,同比增長31.72%;淨利潤-1456.36萬元,同比減少522.45%。合衆財險保險業務收入4.01億元,同比提升29.62%;營業收入3.78億元,同比增長64.39%;淨利潤-6345.54萬元,去年同期爲-9167.68萬元,虧損幅度減少30.78%。

縱觀上述數據,盈利能力存疑的背後很大程度歸咎於業務端居高不下的綜合成本率,疊加投資端近年面臨巨大不確定性,這既困擾着上述三家擁有車企背景的財險機構,也是大部分中小型財險機構所面臨的難題。

2023年,鑫安車險、合衆財險保費收入前五位業務承保利潤悉數虧損。衆誠保險保費收入前五位業務中,僅責任險承保利潤盈利。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財險機構保費收入前五位業務規模佔比均超過了95%。

事實上,承保端“越做越虧”是多數中小財險機構難以克服的業務困境。2023年度,衆誠保險、鑫安車險、合衆財險綜合成本率均高於100%。其中,衆誠保險綜合成本率104.33%,同比上升2.06個百分點;合衆財險綜合成本率同比下降37.35個百分點至122.73%;鑫安車險綜合成本率124.87%,同比上升38.21個百分點。

特別是新能源車輛承保佔比提升後,新能源車險業務“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三高特性也隨之而來。比如在新能源車險保費同比激增的同時,2023年衆誠保險車險綜合成本率亦上升2.34個百分點至106.34%;賠付支出同比上升23.69%至16.63億元;承保虧損高達1.29億元,較去年多虧了5554.76萬元。特別是保險合同準備金方面,衆誠保險車險2023年保險合同準備金4.24億元,同比增長了2.56億元,一定程度反映當前車險業務風險上漲的趨勢。

此外,衆誠保險由於保險業務收入增長,且其中期限長的汽車延長保修業務在當期計提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比例較大,未到期責任準備金2023年較去年同期上升37.16%。

去年3季度,鑫安車險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從BBB降至BB。針對此結果,鑫安車險在4季度風險償付能力報告的改善措施中提及,報告期內,公司組織開展新能源理賠技巧與定損實務能力提升專項培訓,通過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現場觀察與實踐操作,提升參訓人員新能源理賠專業能力。

不少大型財險機構高管層亦對新能源車險業務風險持審慎態度。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在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新能源車出險率比燃油車的出險率高出一倍。人保財險總裁於澤也在2023年業績會上指出,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大概比燃油車高10個百分點以上。

盈利高度依賴投資端收益

2023年,保險業投資端承壓明顯,從上述三家財險機構披露信息來看,投資收益不及預期是年度經營虧損的主要因素之一。衆誠保險在其財報中指出,受資本市場波動,投資收益未達預期等因素影響,淨利潤爲-4128萬元。

2023年,衆誠保險投資收益率1.74%,下降0.8個百分點;投資業務收入1.12億元,同比下降10.76%。從投資方向來看,2023年衆誠保險基金投資資產佔比29.42%,但投資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4352.29萬元,同比下降95.56%。

同時,衆誠保險2023年資產減值損失也相較2022年明顯攀升,同比增長669.91%至9924.63億元。其中,壞賬損失是上一年度的8.9倍至6915.84萬元;資產減值損失規模是去年的4.2倍至3008.79萬元,主要來源基金計提規模增加。而在2022年,衆誠保險亦因爲資管產品產生大量減值損失而影響當年盈利水平。

2023年,鑫安車險投資收益2293.42萬元,同比下降13.03%,但投資收益率、綜合收益率雙雙由負轉正,一定程度反映投資方案盈利能力改善,上述兩個指標分別爲

0.03%、0.47%,去年同期爲-3.92%、-4.18%。不過,從長期來看,鑫安車險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其近三年平均投資收益率0.01%,綜合資產收益率0.07%,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2023,合衆財險投資收益率2.45%,同比增加0.77個百分點;綜合投資收益率3.61%,同比增加1.28個百分點。近三年平均投資收益率5.19%,綜合資產收益率4.78%;投資收益1673.82萬元,同比下降42.42%,主要受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收益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所取得的投資收益大幅下降所影響。

佈局保險將是車圈生態鏈的關鍵一環

若將時間線拉長至首個完整年來看,衆誠保險在第七個財報年持續盈利至2022年,但13個財報年共虧損3.50億元。鑫安車險除了首個財報年以及2023年出現虧損外,剩餘年度均實現盈利,12個完整財報年共盈利4.72億元。而合衆財險至今仍未實現盈利,8個完整財報年共虧損4.99億元,而吉利集團持股以後的近2個完整財報年共虧損1.55億元。

承保業務難以盈利、易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馬太效應日益顯著的財險市場,車企爲何依然願意躬身入局?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作爲非金融業企業,以100%持股“入局”財險機構是行業首例。同時,比亞迪財險的前身“易安財險”在車險業務上並無太多積累,其經營範圍並不涉及車險業務。

對於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而言,依託全資控股的財險機構補全汽車產業鏈生態或是主要出發點。業內人士指出,主機廠商持有保險牌照主要有增強供應鏈風險管理能力、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零售服務能力等考量。在產業方面,財險牌照能爲車企自身及其上下游提供一系列保險服務,同時更有針對性進行前置風險管理。

在零售端,通過提供車險業務、車輛延保等延展業務以及車生活相關非車業務,能夠很好地爲車企帶來客戶粘性,併爲自身產業帶來對應收益。同時,車企保險機構接入車企線上線下平臺渠道,與汽車金融等業務板塊形成聯動等方式,也將爲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汽車配套服務。此外,車輛駕駛、售後理賠、維修服務等數據“不外流”,對於提升車企數據信息安全和數據運用能力、降低保險機構綜合成本率、利益不外化、提升服務質量均有不可估量。

事實上,擁有車企背景的財險機構無論是與主機廠商的合作深度,還是車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度都是其他財險機構無法相提並論的。例如,鑫安車險2023年與一汽大衆銷售公司、一汽奧迪銷售公司、長春一汽汽車商貿服務公司均有重大關聯交易。

此外,車企在新能源車險市場優勢亦頗爲明顯。東吳證券研報指出,現階段保險公司缺乏新能源汽車定損人才,在事故後無法進行現場定損,新能源車企可以簡化新能源車理賠流程。同時,車企可以設計出車風險和理賠更匹配的創新性車險產品。此外,新能源專屬車險有望成爲車企延長服務鏈條、拓展汽車生態服務和加快車險創新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