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角視野丨什麼樣的“滬漂”該享受保障房?
上海是超大型城市,人口數量衆多、土地資源有限、居民老齡化問題凸顯。引入年輕血液,對這座城市的長期發展和運營,至關重要。解決好青年人的階段性住房困難,因此成爲增強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支撐,成爲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應有之義。11月21日上午,上海市政協“加強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情況”專題監督會上,幾位委員對此問題的意見,值得回味。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小熒星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品牌中心總監石景宇曾經是一名“外來青年”,現在則是一羣外來青年的“頭兒”,對此既有近距離觀察,又有切身感受。他有個期待:目前上海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青年公寓均需要提供一年及以上勞動合同方能申請,能不能更進一步,將保障範圍覆蓋到在上海一邊靈活就業,一邊想考研或者繼續升學的青年人?市政協委員、易居企業(中國)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祖昱是房地產業資深人士,強於數據分析。他也認爲,上海保障性住房總量供應充足、已出現租金下行等現象,具備更加關注細分領域,優化供應結構的條件:比如面向剛畢業且暫時沒有就業的學生,提供“學生公寓”這樣的過渡性產品。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王訓國提及在外省市調研的見聞:中部地區某地級市,人口僅百餘萬、地區生產總值不過千億出頭,竟有魄力爲8萬“漂”在當地者提供居住環境便利其創業,效果卓然。他不禁感慨:保障房爲提升城市競爭力發揮了很大作用!
幾名委員意見均指向尚未在上海找到穩定工作、也還沒有跡象顯示出可能成爲“高端人才”的羣體,要不要、如何去“扶”一把?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受到很多具體條件的制約,做不做、何時做、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做了又會遇到什麼問題,不見得馬上需要有答案、不太可能有唯一正確答案、最終的答案更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是,在年輕人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拉他們一把,哪怕僅僅是有這種念想,這座城市也會令人感到更加溫暖。而這些意見能被表達、被聽見,對於一場協商民主活動來說,足矣。
原創:政協聯線
作者:政協聯線記者 張希喆
原標題:《側角視野丨什麼樣的“滬漂”該享受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