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丨京滬樓市新政釋放什麼信號

廣州、深圳之後,一線城市樓市政策調整再現“大動作”。

日前,北京、上海先後推出樓市新政,對普通住宅標準、購房首付比例、房貸利率等進行了一攬子優化調整。

比如,在最受關注的購房首付比例上,北京明確,首套房首付比例統一降至30%;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則下調爲城六區範圍50%、非城六區範圍40%。

上海也有類似調整:首套房首付降至30%;二套房首付,市6區和臨港新片區範圍爲40%,其他區爲50%。

衆所周知,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的樓市表現,在全國具有風向標意義。在這之前,各方都在高度關注北京、上海的樓市政策會不會有新的調整。現在,靴子總算落地。並且,調整的幅度還不小。至此,四大一線城市都可以說趕在年終前,完成了樓市政策的新一輪優化,爲房地產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走向,注入了積極因素。

政策鬆綁,爲樓市回暖創造更好條件

總的來看,此番北京、上海的樓市政策尺度調整,比9月份實施的“認房不認貸”要更大。在降低購房資金門檻、減少房貸利息支出、降低住房交易成本等多個維度,都向市場釋放了更多更直接的政策利好。本質上,這依然是基於樓市基本面狀況作出的實事求是的迴應。

儘管上一輪樓市新政發佈後,主要一二線城市的樓市都迎來了一股明顯的回暖潮,但尚未走出持續行情。比如,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11月份70城房價數據,一線城市11月份二手房價格環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北上廣深全部下跌;新房方面,除上海外,北京、廣州和深圳房價環比也均下降。由此可見,目前一線城市樓市的整體溫度並未徹底改善,政策的再出手,有客觀需求。

就全國看,新房方面,11月70城新房價格環比上漲城市只有9個,比10月減少了2個。下跌城市數則有59個,創下2015年2月(66 個城市下跌)以來新高;二手房方面,11月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城市數量爲0,除杭州二手房價格持平外,其餘69城全部下跌。同時,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目前不少一二線城市的二手房掛牌量,都處於歷史高位。

因此可以說,北京、上海在樓市政策鬆綁上再推進一步,不僅符合當前兩城各自的樓市行情,也與全國樓市的整體大氣候非常契合。

具體來看,降低首付,調整普通住房標準等操作,實際是下調了剛需羣體,尤其是二套改善型住房需求的上車門檻,這利於提升市場交易的活躍度。同時,降低房貸利率,延長貸款年限等,則又可以從長遠角度降低購房者的壓力,對於增進市場信心和預期,也是有幫助的。

歸結到一點,京滬是通過進一步的政策鬆綁,給樓市交易回暖創造更好的條件。考慮到一線城市樓市在全國大盤中的重要性,這種鬆綁也有望帶來一定的傳導和溢出效應。

實事求是的態度有助於“穩預期”

市場所給出的即時反饋,已經顯示了政策的針對性。如有報道稱,新政發佈首日,上海觀望購房者連夜下單二手房,新房售樓處到訪量翻倍。當然,這波政策帶來的後續反應到底有多大,又能夠持續多久,目前仍待觀察。但有幾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一,綜合人口、宏觀經濟走勢、內外部發展環境等各方面的情況,儘管今年以來樓市政策不斷加碼,但要徹底扭轉樓市的基本面仍存在難度。對於樓市的長期發展趨勢,不管是購房者,還是開發商和地方政府,都有必要建立理性認識。事實上,當前政策的發力點,也主要還是在一個“穩”字。

要提醒的一點是,別看一線城市樓市的鬆綁幅度比較大,但總體上依然是保持着合理的節奏,而非一步到位地全盤放鬆。這與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是相呼應的。

二,此番北京、上海的再調整,料將給更多城市帶來更大的激勵和示範。應該看到,當前哪怕是對於部分二線城市來講,樓市政策繼續優化的空間也還是存在的。現在一線城市都“堅定”往前走,其他二線城市繼續因地制宜優化調整樓市政策的顧慮,將要小很多。

比如,最近就有一個頗具信號意味的現象是,多座二線城市都公開回應:房企可按市場情況降價銷售。這是否意味着備受關注的“限價令”已走到了調整的臨界點?由此也不排除,這次北京、上海的政策調整之後,會有更多的二線城市作出“迴應”。

同時,四大一線城市緊跟樓市鬆綁趨勢,也向社會釋放出一個直接信號:樓市的政策“底”會根據地產行業的變化乃至宏觀經濟走勢不斷作出動態評估。這種從實際出發的姿態,本身也有助於“穩預期”。

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樓市行情的變化,對於個人和家庭、地方政府以及宏觀經濟的影響,是系統性的。與之相對應,在看待樓市政策的調整上,同樣應該有多元化視角。

比如,不應該片面地將這次北京、上海的樓市政策優化,理解爲僅僅是“穩”樓市。其中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即兩地的政策調整,都很有針對性。

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區分了城六區和非城六區,上海則是將市6區、臨港新片區和其他區區別開來。

這種差異化施策,除了與不同區域的樓市狀況,如庫存量等相關,也考慮到了整個城市人口布局和產業發展的需要。

比如,此前上海就明確提出將“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打造爲“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獨立綜合型節點城市。同時,還先行一步針對性的下調了這些新城的落戶門檻。這種情況下,樓市政策的調整也相應對新城進行“區別對待”,實際是一種一體考量,不僅是助力樓市企穩,也有利於引導人口、產業的優化佈局,更好地促進區域平衡發展。

還要考慮的一點是,降低首付比例等政策在挖掘樓市消費潛力的另一面,實際也是更好滿足市民的住房需求。這與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定調,是一致的。

事實上,近幾年來,“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關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也是有利於解決好這一問題。與此同時,一線城市的樓市繼續鬆綁,降首付、降利率等措施都齊上陣,同樣可以看作是“組合拳”之一。據此,也可以說在調控政策的不斷優化之下,樓市居住屬性的迴歸在加速——一線城市也不例外。

這種趨勢的影響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也將影響到人們對於城市生活的價值認知。由此帶來的改變,也可能成爲城市發展格局重新洗牌的重要推力。

海報設計: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