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療養院教導四撇步 幫助家長與學生擺脫開學防疫恐慌症

草屯療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雅甄表示,面對疫情,瞭解正確訊息有助擺脫防疫恐慌。

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影響全國各級學校都延長寒假,雖然假期拉長,但對染病的擔憂、既定考試行程變動不確定性因素,還是引發部分家長學生的焦慮。尤其開學人羣聚集,口罩購買不易,恐慌情緒容易交互渲染,草屯療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雅甄特提供擺脫開學防疫恐慌症4大撇步,值得民衆參考。

王雅甄醫師表示,焦慮是一般人常見的情緒反應常會伴隨身心症狀,如腸胃脹氣、腹瀉或便秘、心慌或胸悶身體緊繃、頻尿、莫名疲倦等表現,但通常在壓力解除後,焦慮反應也會跟着緩解。如果長期處在各種壓力下,焦慮反應很可能會演變成焦慮症,對身心與生活反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得不慎。如持續超過6個月,也未檢查出相關的生理問題,就應考慮就診身心科。

對於疫情緊張時期,王雅甄醫師提供「一呼、二放、三動、四投」的放鬆步驟,供家長及學生參考。王醫師表示,偶爾的壓力所引發的焦慮,可透過「一呼、二放」的「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從呼吸調息和覺察身體反應做起。

「腹式呼吸法」可躺在舒服的空間,輕鬆閉上雙眼,將雙手放在腹部,採「鼻吸嘴吐」方式,先從吐氣開始,將空氣吐光,同時雙手感受腹部慢慢地下降,吐氣完接着以鼻子緩慢地將空氣均勻吸入,同時雙手感受腹部慢慢地鼓起,一吐一吸交互進行,持續練習約十分鐘。

「肌肉放鬆法」則是用力握拳再慢慢放鬆、雙手平擡向前推再放鬆、手肘向內靠近耳朵緊繃上臂再放鬆及用力聳肩再放鬆等方式,每天練習1-2次。

再則,「三動、四投」是指「定時的運動」與「投入有興趣活動」,可依照個人喜好安排活動或遊戲,尋求人際關係的彼此支持。「一呼、二放、三動、四投」是由靜而動、動靜皆宜很好的紓壓之道,防疫期間,學生或家長都可善加運用

王雅甄醫師也提醒民衆,面對疫情常因「不瞭解帶來恐懼」,對於瞭解正確訊息有助緩解擔憂的民衆,不妨認真研究政府公佈的資訊配合防疫,從中獲得樂趣與達到防疫效能

而瞭解越多卻擔憂越多的人,建議只要知道防疫重點,平時做好生活規劃,減輕生活腳步被打亂的機會,就可減少焦慮症上門。若民衆緊張和焦慮,甚至驚恐的狀態越來越嚴重,建議民衆至醫院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